文化的本質是什麼?

百度詞條說,文化是一種變成了習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最後的結果是形成了一羣人的集體意識。亨利·明茨伯格在《戰略歷程》中認爲,文化的本質是由人們對世界的詮釋和反映這些詮釋的人類活動和人造物組成的。


包容兼收感性昇華。人們一直在努力,試圖從各自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傳統的觀念認爲,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

就詞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

按照標準定義,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是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昇華。


深入聯接不同組織。經過認知之後,文化的這些詮釋在社會進程中被集體共同分享,並不存在私人的文化,某些活動是個人層面的,但是內涵還是集體的。

梁漱溟說,所謂一家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概括起來不過三個方面:

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科學、藝術等是。宗教、文藝是偏於情感的,哲學、科學是偏於理智的。

社會生活方面,我們對於周圍的人——家族、朋友、社會、國家、世界——之間的生活方法都是屬於社會生活的一方面,如社會組織、倫理習慣、政治制度及經濟關係是。

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種種享用,人類對於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種是。

佩蒂格魯認爲,像人體的結締組織一樣,組織文化緊密聯繫着類似骨頭的組織結構和類似肌肉的組織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代表着組織的生命力,代表着組織的軀體的靈魂。

這種詮釋和組織活動交織的越靜謐,文化的根植也就越深入。借用意識形態這個詞來描述組織內部豐富的文化內涵——被員工們積極共享的人生信條,區別於其他組織的信念體系。無論是漢堡王還是麥當勞,或者是通用,惠普公司等等,甚至大到東西方的文化。

傅佩榮認爲,能夠從古至今延續發展,並且在血緣與語言上沒有脫節的文化,只有三種:猶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維持文化活力的方式要看一個文化的理念,因爲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他認爲其具有異於自然、形成傳統、自我中心,同時具有生命週期的特點。


人是永遠的主題。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學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爲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

文化可以稱之爲社會團體共同的思維特徵,核心問題是人。有人才能創造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

人創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時也受約束於文化,最終又要不斷地改造文化。

人雖然要受文化的約束,但人在文化中永遠是主動的。沒有人的主動創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

瞭解和研究文化,主要是觀察和研究人的創造思想、創造行爲、創造心理、創造手段及其最後成果。

權力的鏡像。傅佩榮認爲文化有三個層次:器物層次、制度層次、理念層次。一個社會本身的文化,往往要通過排他性來產生內聚力。

亨利·明茨伯格說:將權力置於鏡子面前,你看到的鏡像就是文化。

權力掌管着組織的實體並將其劃分爲各個部門。而文化卻把所有個人聯合稱爲整體,即組織。前者主要關心個人利益,後者更關注共同利益。

但是全球化實現,說都是一些邊緣的題材,如環保問題、倫理問題,主張往往空洞而抽象,實現之日遙遙無期。之所以這樣,因爲對於權力來說,只能是制衡,也就是說,文化是多元化的,世界發展需要的是多樣化的文化。


因爲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人必須對有關身、心、靈的整合定位持續的進行思考。人需要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寬度,化解忙碌、盲目、茫然的困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