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亲子冲突时,第三法最有效,但前提是:看见孩子“真实需求”

现实生活中,冲突必然存在,而且无处不在。亲子冲突亦是如此,比如下面的对话:

妈妈:一鸣,你是不是拿了我的手机?

一鸣:是的,我今晚要用,我答应我一朋友等下要视频聊天

妈妈:等等,我也要用,而且我早就计划好了!

一鸣:我也一样,我今晚一定需要。

妈妈:抱歉!你现在才说你要用手机,太晚了!我10分钟后得开一个线上会议。

(妈妈把手机拿走了,儿子在房里闷闷不乐,拒绝看书)

在家庭中,冲突定义为“父母设法阻碍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也会抗争,试图阻碍父母的需求得到满足”。

面对冲突,作为家长的你,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

常见的,就是这两种方式:

“第一法”:权威。一些父母害怕失去对孩子的控制,害怕成为孩子需求的受害者,于是使用家长的权威和强势,满足自己的要求(上例中,妈妈拿走手机,将导致一鸣独自闷闷不乐)。

“第二法”:妥协。有些父母害怕对孩子过于专制和太多控制,让孩子更“好受”,于是妥协于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上例中,妈妈让一鸣把手机拿走,自己另外想办法)。

这两种“害怕”都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根深蒂固的“输、赢”思想所致。第一种情况属于“父母赢,孩子输”,第二种属于“父母输,孩子赢”。而这两种,其实都不可取。

那好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我们提出更合适的【第三法】

完整的“第三法”共有6个步骤,不过最关键是第一步——明确双方内在需求(而非解决方案)

什么是孩子真正的需求?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跟你说“我要间房间”,这是孩子的需求吗?不是,她的真实需求很可能是“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也就是说,孩子的内在真正的需求是“想要独立的空间”,而“要一个房间”只是孩子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方式而已(还可以是其他方式)。

弄清楚“需求”和“解决方案”重要么?

非常重要。因为事实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大多数冲突,都属于解决方法的冲突,而不是需求冲突

就好比,某天你的孩子想从深圳去上海,那他可以选择乘飞机,坐高铁,或坐大巴来实现对吧。这里面,“去上海”是他的需求,而具体的飞机、高铁、大巴都只是满足需求的方式。

问题在于,很多孩子只跟家长提具体要求,只说“妈妈,给我XX钱,我要去坐高铁”(并没有把“想去上海”真实需求说出来),如果这时候,家长只顺着孩子的问题,只围绕“要不要坐高铁”来讨论的话,那事情很容易出现“你输我赢”或没完没了的冲突局面

回到前面的例子,“要一个独立的空间”是孩子的真实需求,但事实上,满足这个需求的解决方案可以有多种,“要一个房间”只是其中一种,其他方案还可以是比如“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或“不被父母控制和约束”(这可能是更根本有效的解决方案)等等。

相反,如果父母和孩子只围绕着某种解决方案(像“要不要一间房”、“买不买手机”、“该不该玩游戏”)来沟通,那结果很容易是一方输,一方赢。因为这种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非黑即白”。

类似的事情还很多,他们大量存在于日常的吃饭、穿衣、上学、作业、玩乐之中,只有当我们能够透过孩子表面的“我想要……”或“我需要……”,深入发掘孩子的真实需求的时候,才能更容易找到并达成“双赢”的解决方案。

所以,不要停在“解决办法”的维度,而要深入一个维度,进入内在需求层,那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双赢”的解决方案。

————————————

私信回复“第三法6步骤”,我把具体的详细的步骤发给你。


/ END / 

文 | 一点老师 | 原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