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還沒“盡人事”,怎麼就嚷嚷着“知天命”呢?

文丨高Sir

01.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曾做過一項實驗。

通過若干次電擊,他發現,面對電擊有些狗能採取行動脫離困境,而有些狗只是躺下來忍受痛苦。

實驗是這樣的...

第一階段,狗被分爲三組;

A組的狗被綁帶固定着並受到輕微電擊,但是它們可以用鼻子觸碰到開關,讓電擊停止。

B組的狗也是被固定住受到同樣的電擊,但它們沒那麼幸運,無法讓電擊停止。

C組爲對照組,只是被固定着,並沒有受到電擊。

到了第二階段,他將狗逐個放進一個箱子裏。

箱子的中間有一個低矮的擋板,狗能夠輕鬆越過。

當狗被放在擋板一側並受到輕微電擊時,只要越過擋板到另外一側,電擊就會停止。

結果發現,A組的狗(可以控制電擊)和C組的狗(沒有受到電擊)很快學會跨越擋板,擺脫不適。

但是B組的狗(不能控制電擊)只會躺下來嗚咽啜泣,絲毫沒有嘗試逃脫的意思。

最後的結論是,有些狗對曾經遭受的電擊無能爲力,因此它們默認並接受了這種現狀,而這一行爲徹底摧毀了它們今後面對同樣問題時採取行動的幹勁。

塞利格曼博士將這種行爲稱作“習得性無助”,無論是蟑螂或是人類都可能深受其害。

更要命的是這種無助感很容易向內延伸 ,從而削弱一個人的掌控感。

當一個人早期失去掌控感,被無助感充斥時,萬念俱灰之下,任由逆境將自己生吞活剝。

沒有絲毫反抗和周旋的餘地。

因爲在他們內心有一種觀念早已根深蒂固:

“反抗也沒卵用,這特麼都是命。”

02.

這個世界的天平並不是都向每個人傾斜,好事壞事,幸與不幸不會落得恰到好處,總會有人被象徵倒黴的一端高高擡起。

順境時,人人都可以高歌猛進;逆境時,不是誰都有這般勇氣。

所以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順境時的高度,而是看他逆境時的反彈力。

應對逆境的方式不同,形成的結果也有差別,由此劃分出了兩種角色,受害者與掌控者。

受害者,常常也是嚷嚷着未盡人事而先知天命的那些人。

幾年前考駕照那會兒,有個妹子連續三次都卡在了科目二上。

和教練說起這事時,她說她找算命先生看過了,說她有個劫要渡。

科目二就是那個劫,至於怎麼“渡”也沒個說法。

你看,毫不費力的就把責任轉移到命運的問題上,而她自己只需要心安理得坐等渡劫的時機到來。

受害者也不是一開始就成爲受害者。

有人也曾向困境發起一次又一次衝鋒,但最終都敗下陣來。

嘗試的失敗越多越容易消磨一個人的意志,這就是逆境悖論。

最後就會變成B組的狗那樣,受到電擊時只能躺下來忍受痛苦。

人就是這樣,很容易隨遇而安,深陷在沙發裏的身子,是不捨得挪一挪的。

所以你會發現,技術和銷售是由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組成,在收入設計上也有所不同。

技術型員工更希望得到能確定,可預期的薪資,這樣他們更有安全感。

相反,銷售型員工大多是拿有責任的薪資,比如保險業務員,只有開單纔能有底薪和提成,充滿了挑戰。

逆來順受,就是對生活失去掌控感的人內心的真實寫照。

但是,當你無法擺脫困境,躺下來忍受就是唯一的選擇嗎?

03.

你還記得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裏那個年輕的銀行家安迪嗎?

從入獄的第一天他就被下注是今晚會哭的那個人。

可是安迪讓所有人大失所望,他顛覆了監獄裏所有人的認知。

安迪一次又一次擊退了同性戀囚犯的騷擾;

人們都在抱怨這該死的牢獄生活時,安迪卻悠閒的像在家裏一樣;

喝着從獄警那兒爭取來的啤酒,讓獄友再一次感受到自由的感覺;

不厭其煩地向州政府寫信,最後申請到一筆經費爲監獄增添了一間圖書館;

聽說德瑞喜歡吹口琴,就從小販那弄來口琴,讓寂靜的監室裏也能迴盪着悠揚的琴聲;

更重要的是,他用二十年挖通了別人認爲六百年都挖不通的地道。

而他的工具只是一把小鶴嘴鋤和每天一小捧土。

每一件不可能在安迪這兒都成爲了現實。

你有沒有發現,掌控者在擁有掌控感的同時,就會立刻付諸行動。

因爲行動本身也能反過來增強內心的掌控感。

一個團隊的領袖必須要擁有這種掌控者心理。

試想一下,當企業面臨危機時,領導出現受害者心理,他會怎麼做?

商界大佬李嘉誠,父親早逝,13歲便早早挑起家庭的重擔。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樓做跑堂,每天起早貪黑,端茶遞水伺候人。

那種無望的生活怎麼能有起色,但在那裏,他學會一個本領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

到五金廠當推銷員時,李嘉誠才19歲,略帶青澀的臉蛋多少讓人有點不夠信任。

每次向顧客推銷產品前,他都將要說的話反覆練習,試圖用真誠打動客戶。

創辦“長江塑膠廠”時遇到了質量事故,廠子險些倒閉。

李嘉誠還是在危機面前,將掌控感牢牢抓住手裏,最終渡過難關。

能把危機當機遇,並懷有使命感和掌控感,就是我們所說的“化危爲機”的能力。

時刻擁有掌控感的人,他們內心篤信一條:辦法永遠比困難多。

04.

那些靠掌控感發光發熱的人並不是天生就被賦予了哪些神奇的力量。

人之所以有所差別,是因爲童年時期出現對其產生影響的人物,才能在佈滿荊棘的道路上春風化雨。

沒有人生嚮導也不必灰心,掌控感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習得的一種心理素質。

爲了不讓這篇文章看起來像一碗雞湯,下面這些方法,你不妨看看。

第一,不要將自己視爲“受害者”。

遭遇逆境時,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受害者心理,期待外界的救助。

這種心理會加速受迫害情結的蔓延,變得消極,頹廢。

最直接的影響,是無法對自己的行動擔起應有的責任。

行動是對抗逆境最底層的動力,喪失行動的意願,掌控感就無從談起。

所以,如果你正面臨困境,首先想想“我能做些什麼”。

最後你會發現,自己能做的還有很多。

確立行動的方向,緊接着就該提上日程。

有一句話我很喜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第二,改變對逆境的認知。

逆境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解釋。

在逆商高的人眼裏,困難是短暫的,它能影響的範圍有限。

逆商低的人則認爲困難是永恆的,而且影響力巨大,就像“多米諾骨牌”引發的連鎖反應。

比如,推銷產品失敗,就可能懷疑到自身能力的問題。

這樣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讓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負面旋渦,不能自拔。

請記住,不要將逆境災難化,被拒絕僅僅只是被拒絕,並不意味着什麼。

你可以考慮是努力不夠,但是不要輕易懷疑是能力問題。

一個是短暫的原因,一個是持續的原因;一個是向外,一個是向內。

學會讓自己的視角變得平衡,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逆境就會有所不同。

第三,在生活中尋找能掌握的細節。

哪怕是照料一盆小花,它都能讓你感覺掌控感倍增,此時,在你的意識裏就會形成一種責任感,還有一點事物是能被自己所掌握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責任感就是擔當力,就是掌控感獲得的開始。

即使是最不濟的困境,你能掌控的事物極爲有限,但你至少還能掌控自己該如何面對。

你掌控不了工作的性質,但你可以掌控對工作抱以怎樣的態度;

你掌控不了財富的多少,但你可以掌控對生活的投以怎樣的熱忱。

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就是能夠接受反覆踐行的想法和行爲,並將其連接到潛意識形成自動模式。

這就是習慣的養成。

如果此時的你正需要這種抗逆的能力,請耐心的積攢,涓涓細流終成大海。

獻給正和命運較勁的你!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