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鄙視鏈:高階固然重要,但不是必要。

文丨高Sir


大家好,我是高Sir。

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在電腦前碼字了,因爲這段時間將精力投入到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中去。

今天來說一件最近比較火的事。

前不久,一位大四學生在網絡上發帖嫌棄北大博導的學歷普通,還連帶着質疑北大的師資能力。

這個同學,是某985高校的本科生,剛獲得北大數學學院的保研機會,當他查閱導師資料的時候,發現導師並非出自“985”“211”,而是某個地方院校,頓感失望。

於是在社交平臺上發出質疑。

學生質疑老師?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出那種傲慢。

其實,被“嫌棄”的博導並不渣,該教授曾是“國家青年傑出基金獲得者”,現任三個國際期刊的編委和北京計算數學學會的祕書長。

含金量不言而喻。

那所被“嫌棄”的地方院校,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倡辦的“湘潭大學”。八十年代初,首批被列爲重點大學,而那時候還沒有“985”“211”“雙一流”一說。

如此看來,不是教授的資歷不行,而是這孩子無知。

很多人指責這孩子“太飄""盲目崇拜學歷”,但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的一種真實現狀:

教育鄙視鏈的形成,導致大多數用人單位招聘把目光都看向“第一學歷”。

比如,像福州這樣二線城市招攬人才,博士研究生一次性給與60萬元經濟補助。

但在條件中有個令人玩味的要求,本科階段必須是在“985”“211”完成的。

儘管官方出面澄清,沒有第一學歷的說法,所指的學歷通常是指最高學歷,但依然改變不了那些來自高級的藐視。

這就好比前不久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黑龍江職業學院學生會查寢事件”。

有人認爲,本科以上的教育更像以階層躍升的地位教育,而專科更多的承擔生存教育的功能,高考分流後進入專科和本科院校的學生,學校的重心是兩種不同的方向,本科以教學科研爲主,專科側重學生管理。

這種方式,必然加劇極端分化。

比如你問一個本科生“現代物流”的理解,他的腦子裏可能會繪製整個物流系統的組成及運轉的清晰圖景,但你問一個專科生,他很可能會簡單的回答你三個字:送快遞。

如果你是招聘單位,你會怎麼選?

所以,等級制度的創造爲事物的歸類提供便利的同時,鄙視鏈也不可避免的形成。

要想不落入鄙視鏈的底層,唯一的辦法就是向上遊發起衝鋒。

這也使得衆多年輕人開始對學歷趨之若鶩。

對於學歷分享幾點個人看法。

崇拜學歷,是很多年輕人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有兩個原因;

第一,初入社會受影響最多的都是我們的直接領導或者導師,而他們的高度有時候就會成爲我們的參考。

另一種情況,沒有學歷的加持很難奠定你的江湖地位,換句話說,學歷在你競爭的領域已經成爲一種評價標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被動需求,比如避免自己落入鄙視鏈的底層。

比起落入鄙視鏈的底層,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爲何向上突破。

是認爲只有突破纔是當下競爭的唯一出路,還是希望獲取更高階的知識?

提升學歷這種想法沒有錯,但關鍵是,並不適用所有人。

如果你篤定要進入體制,這輩子非體制不可,那麼提升學歷對你來說則是一種剛需。

如果你熱衷於一個自由的市場,那麼我建議你,把精力放在業務或其他有利於提升自己的方面中去,讓自己成爲一個更全面的人,那樣會更有幫助。

我個人比較反對“唯學歷論”的,學歷充其量是學力的一種證明,說一個高學歷的人就是有學問,有點言過其實了。

對於民營企業,老闆更看重的是你能創造出什麼價值。

就拿牙醫來說,在民營醫療機構裏,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收入差距沒那麼大,因爲兩者的產出沒有什麼差異可言。

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就要放棄爭取。

文憑是一個人接受有組織教育的一種體現,對個人而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穩定家庭中每一代人的收入。

即使是富人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就此躺平,同樣會在教育上下一番功夫。

因爲文憑不僅是地位躍升的工具,同時也是一張保險單,一張良好的文憑,可以保障家庭成員在上輩的財富耗盡時,仍然能夠處於“中產階層”。

也許你會說,很多大企業還有世界500強他們只要“985”“ 211”啊。

的確,稀缺的資源也就意味着擁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但是,這世界上不只有“500強”纔算得上了不起的企業。

同樣,不是隻有名校的加冕,才配叫做社會人才。

最後高Sir想說,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保持理性和熱情纔是最重要的,中國的本科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對多數人來說,高考還是最爲公平的一次機會。

對於學歷的追求不必過於迷戀,有了實踐的基礎再尋找提升的機會,這樣會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盲目跟隨,也許會錯過屬於你的風景。

很久沒更新,打開後臺發現關注的讀者依然守候在此,謝謝各位。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