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人着涼以後容易生病?


文丨高Sir

中國人對“着涼”有着根深蒂固的認知。

着涼一詞,不是某種疾病的診斷名詞,而是一種主觀感受。

本意是指身體感受到涼意後出現的一些應激反應,比如起雞皮疙瘩,打顫。

着涼和生病之間,有沒有關聯?

1958年,美國一所大學的醫學院做了一項實驗;

研究人員讓志願者接觸流感病毒後,分別讓他們處在溫暖、寒冷和炎熱,三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觀察,探明着涼和感冒之間究竟有沒有聯繫。

結果,所有人感冒的機率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着涼和感冒之間沒有直接聯繫。

實驗的結果很明確,但在這個實驗裏漏掉了另一個關鍵要素,“免疫力”。

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爲免疫系統沒有及時起到監控和防禦的作用,病原體纔會趁虛而入。

生物界有一個說法,蝙蝠身上攜帶上百種病毒,人家怎麼就不發病呢?

原因是蝙蝠的體溫可以達到40℃,這種溫度可以將病毒“封印”在身體而不發病。

支撐這個說法的依據是,科學家發現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體溫每上1℃,免疫力就會提高至3-5倍。

比如,發燒就是一個例子;人體的溫度超過正常值,就是因爲身體裏產生大量的免疫細胞,參與消滅病原體。

雖然溫度和感冒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卻和免疫力掛鉤。

2011年,美國斯克裏普斯研究所在《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研究人員在人體免疫細胞中,發現了一種溫度感受蛋白(STIM1),這種蛋白能感知溫度,並對人體的免疫細胞的功能產生重要影響。

文章的第一作者肖百龍表示:STIM1可以通過熱激活並顯示出高度的溫度敏感性,證實了STIM1屬於熱敏感蛋白。

原理大概是這樣的:

正常情況下溫度感受蛋白(STIM1)定植在細胞的內質網上,當溫度發生變化,STIM1蛋白髮生位移和聚集,促使鈣離子向細胞內流動,從而激活免疫細胞內的基因表達,開始分裂繁殖,免疫細胞的功能因此被激活。

人體奇妙的地方就在這兒,機體之間的調節,很多都是靠細胞間的信息傳遞,麻藥不讓人產生痛覺,也是因爲細胞間傳遞信息被阻滯。

這些溫度感受蛋白能夠將溫度這一物理刺激,轉化爲一種化學信號進入到細胞中,從而激活免疫細胞。

當然,這些只是實驗研究裏的一種發現,還不能被定義爲依據。

也有的人說,體溫降低會影響新陳代謝減緩,身體裏的免疫細胞的反應變得遲鈍,但是對於這種說法,暫時還沒有得到主流醫學的肯定。

畢竟,人體的免疫系統非常複雜,每個人都存在差異,不能說明白的事還有很多。

皮膚是人體最主要的“溫度感受器”,如果外界溫度低於體溫,身體就會感受到寒意,比如睡覺沒蓋好被子,氣溫變化時沒有及時增添衣物,淋雨...這些都會讓身體“着涼”。

着涼和生病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沒人說得清楚,但是,我們很多時候生病,往往就在這種時候。

所以,讓身體保持溫暖肯定不會錯,尤其在這種季節交替的時候。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