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虐的秦皇說着儒式的話語

文/常書遠


  電視劇《大秦賦》最大的問題不是宣揚秦始皇的豐功偉績,這一點不可否認。它的問題是號稱歷史正劇卻有意忽略重要歷史,在突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同時,沒有展現秦政下的殺人如麻,苛捐重役,“天下苦秦久矣”的事實;更嚴重的是,用現代人的觀念一廂情願地拔高古代帝王將相的境界。這也是長久以來中國影視人拍帝王戲普遍的犯賤行爲。在他們的創作觀裏,好像只要是主角,就必須罩着正確的光環。批判、思辨的手法已經成爲歷史。

  當我們強調批判地看待歷史時,要明白批判需要怎樣的土壤。如果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各方面都十分現代,基本沒有太多皇權文化沉渣的社會,影視創作者自然而然會用一種有距離的、批判的眼光演繹帝王歷史。這是後來人“居高臨下”的態勢決定的。

  可如若現今的社會依然與皇權社會有許多相同的特質,那麼這些影視創作者就很容易在帝王戲中拍出集體無意識的代入感和共鳴感,這是感同身受的“平視感”決定的。

  他們眼中的帝王歷史,有太多符合他們當下社會經驗、思想意識中所熟悉的、而且是認同的東西,所以勢必拍出激動、拍出共鳴,就是拍不出批判。拍出激動後,就不光是“平視”了,還會“仰視”——美化帝王。甚至僅僅帝王一個人的形象還不夠,連帝王重用的臣子也要相應地美化、拔高。因爲帝王倚重的人如果不夠高大,也等於間接地拉低了帝王,比如《大秦賦》中嬴政與李斯這對君臣形象的塑造。

  但他們只看到當下經驗與帝王文化類同的東西,卻無視古人的觀念中還有很多與現代人迥異,而且是現代人無法接受的東西。

  比如嬴政還有李斯口口聲聲要給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的天下,估計任何觀衆都能感到這是在拔高古代帝王將相的境界。更重要的是,這不像秦人說出的話,而像後世受儒家影響的宣傳語。古代帝王統一天下只是爲了自家權力,江山永固,可能表面上會說出爲天下百姓的冠冕堂皇的口號,但在先秦的秦國,對不起,連這種表面的漂亮話都沒有!當時的秦國就是相信靠暴力、刑名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恐懼能夠治天下。

  直到後世中國深受儒家民貴思想的影響,以及統治者積累了經驗,“爲民”的宣傳語才大行其道,開始意識到體恤百姓,愛民如子對一個王朝長治久安的重要。這種意識直到唐太宗時代才真正成熟。編導讓秦王用帶有儒家色彩的話語辯護自己征服六國的戰爭行爲,是對秦文化及法家的扭曲,以及對觀衆的逢迎,對帝王意志肉麻的包裝。

  孔孟的道德思想其實最早出現接近現代價值觀的基因,因爲孔子提出了“仁”。仁就是強調對所有人的仁愛(還有墨子的兼愛)。

  孔孟之前,古人的許多觀念都可能讓今人難以接受。

  秦人的時代,正好處在一個越來越不重視傳統的天道,也沒有意識到要仁愛百姓的時間段。秦國及法家豪不遮掩地認爲暴力、刑法及給人民造成的恐懼和利誘,才能長治久安。如果嬴政要喊口號,他喊的應該是:我大秦國力居列國之首,爲創萬事功業,當兼併天下,役六國民力;以我大秦銳士之強,秦律之嚴明,必能使天下人畏服,歸順我大秦。這才應該是秦文化的話語。

  有些古代民族,如果真實展現他們的價值觀,放在今天是很不和諧的。比如殷人將四方民族當成獵物捕殺,動輒大規模殺人獻祭,他們覺得這無比正常。再如成吉思汗的口號是:男子漢最大的快樂在於奪人性命,掠人土地和財產,將敵人斬盡殺絕,然後聽他們妻子兒女的痛哭聲。

  如此邪惡的話語,在那個時候卻符合蒙古人的英雄價值觀。

  可以在影視劇中表現嗎?未嘗不可。只要你用現代人的批判視角。否則,如果是頌揚,你就只能改成其他正能量的話了,而古人也就被粉飾了。“善意”粉飾古人是對今人的不善。

  失去了客觀批判的視角,拍出的古人能靠譜嗎?


2020年12月26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