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讀史】家訓的力量之23——眼力見

“北美崔哥”在節目中宣稱要辦“眼力見大學”,我舉雙手贊成。

眼力見,東北話中的一句俗語。大意是,善於瞭解和理解他人的感受,懂得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爲人處事、接人待物時,能看出眉眼高低,把握火候分寸,說話得體,辦事妥當。有時,要誇哪個小孩兒會來事兒,就說“這小孩兒不錯,挺有眼力見的。”要損哪個小孩兒,也說“幹啥啥不行,也沒個眼力見。”

一個人有沒有眼力見,既有先天因素,秉性使然,更有後天家教,家長指導。其間,後天的因素可能更多、更重要一些。良好習慣,是得益於長期以來的養成教育。

一個人有沒有眼力見,也得辯證地看。有的人是真沒有眼力見,有的人是裝沒有眼力見,更可悲的是後者,因爲“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網上有高人把沒有眼力見的諸多行爲編成了段子,比如“領導夾菜你轉桌,領導上聽你自摸,領導講話你嘮嗑,領導開門你上車……”等等“N大不懂事”。即然是段子,就是一種藝術加工;既然是藝術加工,就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

創作,就要有素材。有朋友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某辦公廳主任幫董事長選了一個祕書,形象好,口才佳,又是博士,硬槓槓全都具備。上崗不到三天,恰逢董事長私宴一位老領導,小範圍,三兩人,就招呼這位祕書也一同上桌,邊喫邊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眼瞅着轉盤中間的大魚沒動上幾筷子,大魚頭更是沒人動,這位祕書站起身來,一邊說着“你們都不喫魚頭啊,這是我的最愛,不客氣了”,一邊不管不顧地幾筷子就把一個大魚頭麻利地夾到自己的盤子裏喫起來。後來,也就沒有後來了。

古人講,“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三種形態,希望這位祕書能由此而“困而知之”,雖說是“後知後覺”,也要比懵懂地依然“不知不覺”好很多。

在今天,眼力見似可歸入西方人提出的情商範疇。因爲眼力見,初步具備了情商的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人際關係的五個特徵。眼力見,也是今天職場中的一張“通行證”。

實際上,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注重眼力見的培養、培植,稱之爲“禮”。

那時,七八歲之前的小孩兒,也就是垂髫階段,要學習“六小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是第一位的。這裏“禮”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見人要有禮貌,怎樣問好,怎樣答話,與老師長輩在一起時,站在哪兒,怎麼行走,要彬彬有禮,禮數周到,這好像我們今天職場上的禮儀課或溝通課的內容。這麼好的東西,如今反而在日本的小孩子教育中貫徹的很好,我們看日本的幼兒園,“禮”的教育在第一位,小孩子打小就知禮節、懂禮貌,同樣是在一起喫飯,日本的小孩子就耐得住,等着大家一起動筷,而我們身邊的一些小朋友早就急不可耐,第一個菜上桌就恨不得馬上轉到自己面前,一筷子就能把小半盤子菜劃拉到自己的碗裏,哪裏還有點“禮”的樣子。

過了七八歲,在十五六歲束髮之前,就是總角這個階段,開始接觸“六大藝”,也就是《易》《詩》《書》《禮》《樂》《春秋》。但還是要講《禮》,講《周禮》《儀禮》《禮記》。

即使是這樣講,持續講,反覆講,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還常常教育、提醒學生們:“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愆,就是錯誤、過失。孔子教導,在你的工作、生活中特別要注意別犯這麼三種錯誤:不該你講話時你搶話,毛毛躁躁,這是躁;讓你發表意見談看法時又不吱聲,有話不說,這是裝;不看他人情緒、不分場合地點,胡說亂說,這是瞎。

所以,不論大人還是小孩子,要想招人稀罕,不惹人煩,能融入集體,少犯錯誤,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團隊和諧,那是不是應該具備一定的眼力見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