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洋葱法管娃——小型家长会启示(2)

家校沟通一定是助力孩子成长过程的必要抓手。找准合适的机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的闪光点或者是薄弱点,有针对性的望、闻、问、切,和家长共同助力孩子求学路、成长路。

第三学月考试刚刚结束,针对过去一个月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的挑选部分孩子,与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

提前与这部分孩子沟通,跟家长协商,时间就定为今天上午,依然是小范围,计划与10个孩子的家长聊聊孩子近一个月来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我的小型家长会提纲依然遵循少而精、因材施教、有针对性。遵循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变化,让老师洞悉孩子回家后的所作所为。(若有个别特殊的,可以从家长那了解小学阶段孩子的情况)

家长们是陆陆续续到达的,跟流水席一样。这样正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针对每一个孩爸孩妈(其实来的妈妈更多一些,还有两个奶奶一个爷爷,爸爸们不约而同都选择回避了)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聊孩子的近况,聊孩子的过去,聊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潜力。

也就是在跟家长的聊天中,我愈发明确,不止是我这个当家长的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太多的焦虑,几乎已经成长所有家长的共同心病。

特别有代表性的是静妈妈、讯妈妈和欣奶奶的一番话,惊人的相似!老师呀,他/她一回家我都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她,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你看现在爸爸妈妈挣钱这么的难,你不好好学习,未来可怎么养活自己?说的多了人家都听不进去了,甚至还嫌我烦,气得我甚至都动过手,闹的关系更僵了………

唉,可怜天下父母(爷奶)心!

其实,上边的这番教育子女的话,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曾多次在孩子面前以不同的版本来说教过。有的爸妈会说得感动了自己,却独独感动不了自家孩子。

悲夫!

其实仔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爸妈这样类似的说教太形而上,太大、太宽泛、太空洞了。缺少细而精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抓手,孩子听完你的一番说辞,依然不知道怎样去做,方向在哪里,如何去落实,听的次数多了自然嫌啰嗦嫌烦。

恰好听到美国咨询大师、畅销书作家丹尼尔·伯勒斯和 约翰·戴维·曼合著的一本叫做《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的书,其中的一段话。起了我的注意。的放在今天这个家长会的情景下,家长们沟通蛮合适的——

当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容易贴标签,或者看法固化、视觉窄化时,要么眼中的孩子没有一点优点,要么见到孩子就是大段大段的反复重复性的啰嗦。作者推荐了一个工具给大家,叫作剥洋葱法

剥洋葱法,就是当你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不要着急上手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去剥这个皮,问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看到了下一层,再问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能不能够再解决一层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家长想让孩子变成心目中的理想样子或者邻居家的孩子,成为学霸、学神等,这是一个大目标。不能天天的只盯着个大目标,在孩子面前唐僧念经一样的絮絮叨叨。得弄清楚自家孩子目前离这个目标距离有多远。然后把这个大目标划分成小目标,更小目标更更小的目标………一直到即刻就能实现的微小目标。这样容易让孩子尝到甜头、得到鼓励,接下来才能听得进去大人的说教。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成绩不好(这是很多人都关注的话题)大量的家长根本不剥洋葱,大量的家长说,成绩不好,直接报班,多简单。数学不好报数学,语文不好报语文,就这么简单。

报个班就能包治百病吗?

如果家长能够好好地剥一下这个洋葱,去思考:为什么成绩不好,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多大,是不是成绩不好就不行了,未来就一片惨淡了……一点点剥,剥到最后很有可能是亲子关系,很有可能是你们家的家庭氛围,或者这个孩子可能有别的特长,能够干别的事,都有可能。

很遗憾,不少家长直接开启指责啰嗦模式、一边倒靠老师模式、报班模式。第一时间冲上去先解决问题,根本不去思考这个问题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以为这就是爱孩子的表现,殊不知,这种爱真的会把孩子爱坏的。

先不说亲子关系(这是经年累月慢慢经营的),孩子成绩让家长/老师不太满意,有可能是这个孩子的某个知识点不牢,导致他后来一系列东西学不会。如果真的能够剥到那个知识点上,把那个东西补上就好了。但是我们(包括家长和老师)就用题海战术,让孩子不断地在那儿刷、刷、刷,刷题刷不停,甚至骂他,结果,孩子慢慢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

得不偿失呀!

慢慢的我们会悲哀的发现,整个家庭或者整个班级都跟着一块儿变得更累!

所以用拨洋葱法管自己的娃儿,管教室里边的娃儿,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值得家长和老师去尝试的管理方法。

毕竟,谁也不想带孩子越带越累,效果越来越差。高人支的招,何不拿过来,理论结合实践尝试尝试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