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後的中國歷史,出現了哪些變化?

先說負面的變化:

一、中國從此進入週期性農民起義模式

  秦以前是沒有農民戰爭的,都是貴族之間打仗。秦剛剛統一六國,中國剛剛成爲一個大一統帝國,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第一次農民起義戰爭。而且,中國從此進入週期性農民起義模式,平均每一百年就會來一次,持續兩千年,最後一次是太平天國起義。

二、中國從此進入間歇性人口滅絕模式

  與週期性農民戰爭相伴隨的,是中國自秦以後的歷史,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人口大清洗,這成爲此後兩千年中國人口變化的規律。

  第一次人口銳減與秦的強盛與崩潰相伴隨。戰國初年的人口在2700-3000萬之間,及至西漢初年僅有1500萬左右。要命的是,秦國雖然滅亡了,但中國人口間歇性的滅絕模式卻從此定了下來。此後中國,平均每百年就會有一次大規模內戰,每次內戰都會使人口銳減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甚至更多。這是先秦以前沒有的現象。最後一次的太平天國戰爭,根據戰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人口數達1.6億。

  每一次滅絕式的人口銳減,都是無數個家庭的末日,無數人的絕後,是一幅幅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景象。自秦以降的中國式內戰,其慘烈程度遠勝西方的宗教戰爭。

三、中國史書從此經常出現人喫人的記載

  按理,隨着人類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們生存的安全係數會越來越高,越來越遠離那些原始的災難,比如大饑荒導致人相食。中國在秦以前,儘管社會動盪,生產力落後,但大饑荒發生人相食的情況並不多見。倒是成爲大一統帝國後,人相食、易子而食就高頻率出現在史書上,兩千年不絕。幾乎每一次天災與戰禍都伴隨着人相食的慘況。

  這裏可以稍稍解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們生存形式的改變。先秦社會,儘管社會生產力不如後世,但大部分人的生存方式是傍“大家”而居,封建領主林立,孤立的小家庭很少;秦以後,出於中央集權的需要,帝國儘可能讓民間家庭原子化,封建領主凋零,小家庭日多。這些小家庭在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時候的生活沒有問題,可一旦遇到莊稼歉收、天災人禍,則大多無力度過難關,也得不到及時救濟,所以常常會家破人亡。而這也是秦以後中國開啓週期性農民起義模式的原因,因爲小家庭遇到天災人禍太容易破產,出現大量流民。

  先秦社會的大單元聚居形態,自然比分散的小家庭更能抵禦天災人禍。封建領主雖然是剝削者,但領地上的百姓就是自己全部的生命線,如果任領地上的百姓餓死,那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社會中基層的互救模式更積極,更及時,流程也更快捷。不像富有四海的帝王,即使餓死幾處百姓,帝國還是帝國,自己還是皇帝,救濟災民的積極性、敏感性都會大打折扣。何況大一統帝國賑災流程的繁瑣、物資調度的曲折、上下環節的冗雜,官僚系統的龐雜易生腐敗都會成爲負面力量。

  據今最近的一次大規模喫人是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曾國藩奏疏》有這樣的記載:“到處食人,人肉始賣30文一斤,近聞增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讀來令人不寒而慄。

  讓中國百姓隔不了多久就來次人相食,是歷朝歷代給這個幾千年文明古國最大的羞辱!

四、中國文化的思想活力從此開始停滯

  大一統體制扼殺了中國人的思想活力,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在秦以後不復存在,中國再沒出現過原創性的思想家,兩千多年的思想史無非是對儒家先賢不斷註釋的歷史。從漢代以來的儒家獨大,到科舉制限定讀書人的學習範圍,再到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以及對所有書籍系統性審覈刪定(四庫全書),帝國對中國人思想的扼制呈現出越收越緊的態勢,彷彿保持思想的單一,扼制新思想成爲這片土地的政治正確。

  因此,從秦統一中國開始,就註定了日後帶領人類進入近現代文明的思想繁榮、社會變革、科技飛躍不可能出現在中國,只能出現在歐洲了。

  說完這些負面的變化,再說說積極的方面:

一、書同文、車同軌等措施加固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

  這些措施使大江南北連成一片,交流更加緊密和便利,從技術手段上使華夏成爲一個實實在在的民族,而不再是一個鬆散的、文化觀念上的聯合體。正因爲建立了這一基礎,在以後兩千多年中,儘管中國出現了上述那些變態的變化,依然不能使這個民族分崩離析,即使有過分裂,依然一次次趨向於統一,這足已讓民族主義者涕零。

二、中國從此成爲帝國,動員能力遠超先秦

  如果沒有秦統一中國,世界史上就少了一個與羅馬帝國並立的秦漢帝國,甚至可能也不會有隋唐帝國,中國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就不會那麼高大。因爲秦,中國從此成爲帝國了,帝國的動員能力比以前的王國大得多,能幹許多大事。如果沒有大一統帝國的動員能力,漢朝的抗擊匈奴,唐朝打敗突厥,經營西域就不可能實現。

  包括中國內部的治理黃河,開鑿大運河,也非大統一帝國而難以進行。

三、中國成爲唯一文明未中斷的文明古國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未曾中斷的文明古國,這與秦朝奠定的大一統帝國有一定關係。沒有秦奠定的統一基礎,會有更多的異族入主中原建立國家,他們會以自己的文化吸收漢族優秀文化,發展出新的東亞文化,如日耳曼蠻族紛紛在原羅馬帝國內建立國家,發展出後來的歐洲文明一樣。這樣,東亞大陸的文明會比較多樣,也會很有活力,但華夏文明的嫡系區域會比現在小很多,甚至可能消失。

  秦朝奠定的大一統帝國爲今天的人類保留了一個不中斷的古老文明的範本,中國文明此後雖然活力萎縮、缺乏創新,但這恰恰是貢獻給人類一個古老文明範本的價值所在。

  結語:秦統一中國究竟是好是壞,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評價。但不管哪一種評價都有個前提,就是至少清楚秦以後的中國出現的這些重大變化。所謂不同的評價,只是根據不同的出發點,採取不同的評判標準而已。


文 | 常書遠

圖 | 漢代磚畫:秦始皇泗水撈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