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1,“問題解決”讀書記錄1

“問題解決”讀書記錄1

什麼是問題?當某人有一個目標,但不知道如何達到目標時,就產生了問題。美國學者把問題分爲三類:謎問題、良構問題和非良構問題。小學數學中研究的多數是良構問題。

什麼是良構問題呢?良構問題是指在限定性條件的問題,具有明確的已知條件,並在已知條件範圍內運用若干規則和原理來獲得同一性的解決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問題解決”列爲總目標的四個方面之一,並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具體要求可以概括爲: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由此可以發現,“問題解決”承載着很多功能,比如上面的粗體字部份。回想一線教師的教學實際,可能我們僅僅承擔了其中很少一部分的功能。

比如: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我們沒有做到。因爲,教材中幾乎都是直接給出問題,然後求解;不需要孩子們另外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當然,多數的時候,有的題目會問道:“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並解答?”面對這個問題,一線教師多數的做法是提簡簡單單的問題,數據不要太大,運算的過程不要複雜。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不要讓這題失分。因此,課標上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教學目標幾乎很難落實到實處。

一線教師對“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這兩塊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不過,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相比較,分析問題這個目標的培養還是不太到位。孩子的做題實證可以表明,多數的孩子在閱讀題目與解決問題中間沒有分析問題這個環節。幾乎就是看了題目以後就動手解決問題。儘管有的孩子讀完了題目就知道是用加法或者是減法來做,但是當詢問道爲何用加法來在做的時候,回答的幾乎不到位。膽子大點的孩子說,讀完了題目我就知道怎麼做了,至於爲什麼這樣做,我也不知道。有的孩子的解釋則是再把這個題目讀一遍。

而且分析問題這一塊,老師也存在着不知道如何來教會孩子分析。因爲問題是有相對應性。對生A來說是問題,怎樣分析都過不來;對生B來說,不是問題,讀完了題目就會做。

解決問題後,還有評價與反思的教育目標要落實。這個目標也相對難於落實。比如:孩子解決某道題目,最終得到小明今年72歲,爺爺今年12歲。面對着這樣不合邏輯的答案,孩子沒有任何的反思,依然是答:小明今年72歲,爺爺今年12歲。儘管時候提到這一點,孩子自己也覺得好搞笑,但是,笑過之後依然不知道怎樣來解題。

總而言之,課標上給出了很多目標,在實際的教學時,可能僅僅落實瞭解決問題這一個環節目標,其他目標儘管老師想滲透,想落實,不過,確實有難度也……

那麼,一線教師更多的關注點在哪裏呢?如果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列對了算式,就千萬千萬不算計算錯誤。

換言之,教師最後可能僅僅落實了孩子的計算訓練。而且,讓教師可悲的是——儘管這樣堅持不懈的抓計算,孩子的計算依然是在不斷的出錯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