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50《清醒思考的策略:做正確的事,把事做正確》

      我們常說,思維決定行爲,行爲決定結果。思維,是一個人理解對待這個世界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學識、金錢、感情、智商更爲重要。

      我們所處的社會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很多時候看待事物,依靠人的直覺已不再可靠,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更科學、更完備的認知體系,來幫助觀察並釐清這客觀世界,讓我們能更加敏銳、清醒、理智地作出判斷與應對。羅爾夫·多貝里這本《清醒思考的策略》,就是這樣一本收集了各種思維工具的書,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即插即用。

      作者提供的52種思維策略,不少在其它書籍中已被充分論證過,但經過作者如此簡明扼要的歸納總結,讀來獲益還是良多。正如書中寫的“這些策略能讓我們的大腦直接用最有效也最簡單的方式保持清醒”,把這些工具當作自己日常思維進階訓練的清單體,用以對照檢查也未嘗不可。雖然有了它們,未必能讓我們變得多聰明,但至少可以少犯一些錯誤。

      書中有兩個思維工具,讓我印象極爲深刻,也幫我開了新的腦洞。

      一是計劃幾乎永遠不會完全實現。完美的預設條件其實是不存在的,計劃本身一文不值,計劃的過程纔是一切。

      這幾天在做去年的盤點,一直爲自己沒有完成的閱讀計劃而耿耿於懷。在讀到作者這一思維工具時,突然豁然開朗,原來不是我不夠自律,而是我的計劃本身就存在問題。

      我只把目光放在了閱讀數量上,從年初定書單,到按月、周、日編排閱讀計劃執行表,每晚三小時,一週完成3-4本,一年便能輕鬆讀下150本書,方案看上去很完美。但真正落實到具體執行中,才發現任務遠沒想象中簡單,有些書讀到一半感覺跟自己脾性難合,棄掉了;有的雖爲暢銷書卻虛有其名,缺乏打動人心的乾貨,作罷了;還有純屬快餐式消遣放鬆的網絡小說,一時讀來一時爽,待到讀完收穫卻寥寥無幾……真正認真讀完,整理成筆記,並做讀後感輸出的只有七十多本,計劃完成度剛及預設時的一半。

      可閱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難道就是自己當初定下的這“150本”的數量嗎?如若只是翻閱,其實讀完一本書並不難,但還像從前一樣讀完就忘,那制定的這個計劃本身,就沒有任何價值與意義。因爲計劃之初我想改進的就是自己的閱讀方法,希望能通過讀文字,寫筆記,做到勤思考,多實踐,會遷移,這纔是我閱讀計劃真正想要達成的目的。

      所以,對我們來說,關鍵並不是制訂一個一成不變的計劃,而是能讓自己不間斷地來持續這個規劃。放棄那些想要構建完美計劃的種種預設,適時根據需要來做調整,其實修正計劃並不代表着該計劃宣告失敗。比起計劃本身,只有持續正確的行動纔可能產生累積效應,纔可能引發出真正有意義的變化。與其固守計劃對自己心懷芥蒂,不如當機立斷、毫不愧疚地調整掉其中不適合的部分。

      二是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原則,把原則當作對自己的誓言一樣來堅守。此時,固執會成爲一項簡單易行的好策略。

      一來它可以減少我們需要做決策的數量。比如選擇讓自己過更健康的生活,“拒喫甜食”和“每天運動”就比“少喫甜食”和“每週運動三到五次”更容易執行。因爲前者是給自己定下的原則,固執地去執行就好了,不用再做決策;而後者每次看到甜食時,都要決定這次喫還是不喫,每天都要決定今天運動還是不運動,這太消耗人意志力了。

      人面對一件事情可選方案一多,大腦如果之前已做過太多抉擇,就容易因注意力稀缺而感到疲憊,它會選擇其中最容易的方案來執行,而這個方案往往是最差勁的。所以,有時不妨給自己立下原則和規矩,如同向自己許下誓言一般,一旦許諾,就一以貫之去執行,這樣也就不必每次都要反覆權衡來做決定了。

      二來它能讓我們變成一個可預測的人。人都願意跟一個可預測的人合作,這樣也能降低彼此之間的成本。一個人如果能堅持依照自己的誓言生活,將某些原則長期地堅持下去,漸漸地就會活出自己的立場與主張。那些堅定、徹底、令人信服的原則,也能向外界傳達出更多正面的信號,吸引更多同頻的人願意協同合作。 

      當然,這個思維工具不是讓你做一個墨守陳規、保守古板之人。它最適用的場景,是爲日常生活中反覆出現的同質事件或常見任務,制定優化流程和決擇策略。比如早起、運動、飲食、購物等,把這些簡單的事情交由事先定好的流程和策略來處理,騰出的時間和精力就能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構建自己的思維框架需要不斷地學習、思考與實踐,因爲凡事都沒有唯一的標準與答案。對我來說,新的東西多嘗試,根據自身情況不斷修正和總結,提升已有的認知水平,纔是關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