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窖十七

酒曲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1、两周—两晋:上文提到,“曲”指发霉的谷物制成的发酵剂,“蘖”指发芽的谷物制成的发酵剂。而在自然条件下,实际两种情况是同时存在的,但随着人工的干预,将谷物粉碎之后,谷物的发芽能力实际上受到阻止,只能靠天然微生物发酵,于是,天然曲蘖开始逐步向人工酒曲发展。《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天子乃荐曲衣于先帝。”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酒曲有清晰的认识了,不光用于酿酒,甚至用于医治。《左传》中记载:“申叔展问:有曲乎?”答:“无。”“河鱼腹疾,奈何?”。答:“以麦曲也。”杨雄在《方言》里,收集了当时7种酒曲种类。

从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酒曲主要以麦为原料。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是由自然曲到散曲到曲饼、小曲的发展成熟时期。

2、北魏—唐:这一时期的奠基之作是距今约1400年前的北魏科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起自耕农,终于醯酝”系统总结了当时的酿酒技术。《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9种酒曲的制作工艺,包括神曲、笨曲、白醪曲、九州白堕曲方饼等。及至唐代时,制曲工艺进一步发展,酿酒庄园也进一步兴起,酒业兴盛的景象更繁荣在诗人们的吟诵中:“闻道云安曲米香,才倾一盏即醺人”(杜甫);“荔枝新熟鸡寇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白居易);“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雍陶)“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范成大)…

3、宋元之际:北宋时朱翼中著《北山酒经》详细记述了13种制曲方法,除传统罨曲外,还出现了风曲和曝曲,做曲由之前的熟料改为生料,且多加入各种草药,表明北宋时期制曲工艺技术比魏晋南北朝时要进步得多。其后李保著《续<北山酒经>》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此外,苏东坡著《东坡酒经》,言简意赅;北宋田锡所作的《曲本草》中,载有大量的酒曲和药酒方面的资料。北宋窦苹著《酒谱》,则引用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历史资料,从酒之源,酒之名,酒之事,酒之功等十几个方面对酒及与酒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这些文献足可见两宋时期酒业兴盛状况。

至元代,制曲技术进一步发展。至公元1324年,14岁学艺的泸州郭怀玉,经过近34年的研究总结,发明了“甘醇曲”,奠定了块状大曲的雏形,所酿之酒“浓香甘冽,优于回味”,是中国古代制曲技术里程碑意义的革新,为此,郭怀玉也被誉为“制曲之父”。

4、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制曲技术和微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酒曲种类日益丰富,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门类日益细分,主要包含:大曲、小曲、红曲、麦曲和麸曲,其中以大曲为主。传统大曲又细分为低温曲(清香型)、中温曲(浓香型)和高温曲(酱香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