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小心!惩罚!

临近学期结束了,各个学科新课已经讲完,几乎都进入刷题模式(为了更好地夯实知识),不刷题时千好万好,讲课时风平浪静,一刷题就相当于纺花车搬到当院里试试你小妞的本事,各种各样的“牛鬼蛇神”全都见光死了。于是教室里家里难免会上演这样的画面:老师被气得七窍生烟,学生被骂得狗血喷头,家长被气得血压升高………


于是各种各样的惩罚就像压倒悟空的五指山一样,纷至沓来,呼啸着冲向学生………

想想也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孩子不听劝,请来巴掌劝”,这些不都是为人师,为人父母的杀手鐗吗?我们对这些心照不宣的招数早就习以为常了。如果孩子还没有按照咱们预设的发展,那只能说惩罚的力度还不够,没关系,来个加强版的、升级版的,不信你能逃出我的手掌心!

平日里对自家的孩子也好,对学生也罢,我真的是把上面的这样招儿奉为圭臬的。

在啃读《正面管教》时,看到关于惩罚的严重后果时,真的惊起了我的一身冷汗。

你仔细想过孩子们受到惩罚时会怎么想吗?有些孩子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或者自己没用,有些孩子会决定不再做那些让自己受到惩罚的事,但他们这是出于恐惧和害怕,而不是因为有了对与错的概念,正是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讨好者”,他们总想要证明自己还有可取之处,因为其内心深处认定自己不够好,另外一些孩子则可能琢磨着以后怎么打败你,或者将来怎样才不会被你抓到。很多孩子想到的是报复,受到惩罚的孩子常常会很快做些什么来跟你扯平。在受到惩罚之后,有些孩子心里会留下不公平的感觉,他们不会将心思集中在招致自己受到惩罚的行为上,而是对惩罚他们的人充满了怨恨,或者感到自己很屈辱。

这就是不管不顾地惩罚孩子之后的报应不爽。几乎每一个家长或老师都可以对号入座地找到你家孩子或你的学生——是讨好你?是报复你?是打败你?还是惩罚你?总有一“款”是适合你的。


非常遗憾的是,有不少成年人错误的认为,孩子之所以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因为受到的惩罚还不够严厉,还不足以使孩子从中吸取教训,所以他们会更严厉地惩罚孩子,而孩子呢,则会找到更聪明的方法来扯平,于是报复循环便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永无休止。一直到孩子十几岁之后会做出种种极端伤害性的行为来彻底反叛,比如离家出走甚至吸毒等等,这个时候父母才可能意识到报复循环的严重后果。最让人心痛的是,孩子们通过这种报复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远大于给父母带来的伤害。

我在实施“惩罚”这个杀手鐗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没有认真完成作业的,只要知识掌握得差到一塌糊涂。按照平时的规章制度,罚!压根把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应该是有自己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这句话抛到了脑后。彻底把他“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棵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的观点扔到了九霄云外。

我也绝对不曾想到惩罚孩子自己一时爽带给孩子的伤害的漫长性不亚于切尔诺贝利核辐射的持续严重后果!

只要大人志在必赢,就会迫使孩子成为输家。

如果父母或老师不再注重于后果而转为关注于解决问题时,不论是家里还是教室里的气氛,就会都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变化。只是很遗憾。我们眼中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后果),至于导致这个后果的过程或者说最后隐藏的问题,我们已经无暇顾及。那时候。有的时候我们作为成年人也会被裹挟着往前走,忘记了问题不止是用来解决的,更是为了了解的。

没有什么事儿能比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赢得他们的合作了,毕竟孩子才是事情或者学习的主体人。

再看看书中所说的惩罚的4R后果——

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现在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5.退缩——要么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要么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尽管父母和老师们不愿意承认,但他们喜欢使用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要显示自己能“赢”孩子的权利,或者通过让孩子吃苦头而报复孩子,其实这种念头背后的下意识想法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有你好看。”还是那句话,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我们总是陷入这个魔咒,很难跳出来。

还有一点是相当可怕的——作为成年人应该认识到,既然你希望孩子们控制他们的行为,那么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动不动就朝孩子们呵斥,就惩罚他们)也不为过,不能和孩子之间有州官和百姓的区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临近期末考试了,不要动不动就斥责孩子、惩罚孩子,想想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你的愤怒背后掩盖的是恐惧的情绪。因为你的惩罚背后带来的是孩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写下这段文字,当做给自己的提醒,立此为据:不要再拿惩罚当做杀手鐗了,该学着用尊重用理解用爱心去对待所有的孩子(自家的、他人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