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悟中醫和催眠之道

學醫兩年感悟

去年學完第一年中醫課,寫過一篇《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寫了關於中醫和心理學學習的思考。

今年學醫第二年,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心得。

按照我的學習習慣,每次聽完課,都需要把筆記整理好,不懂的地方上網查,最好都能搞明白。實在搞不明白,mark下來,有機會請教老師、或者未來隨着學學習的深入,再回頭看看,說不定就豁然開朗。

近兩年忙着學中醫,欠了一堆心理學的筆記沒有整理。這周爲了交作業,把催眠課的筆記翻出來看了一下。再一次體會到中醫和心理學、東方和西方體系的相通之處。真是大道至簡。

大道至簡

大道至簡。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只是我們不相信,竟然就是這麼簡單的東西,總覺得有更加玄妙的東西。

催眠,聽上去很神祕,實際上,當時六天四晚的課程,在第一天的前兩個小時,精髓都已經講完了。後面的內容,就是不斷重複、加強、練習。

我記了幾十頁催眠課程筆記。回過頭看,當時整理髮布的第一篇筆記《催眠(一):我數3、2、1,你的眼睛就睜不開......神祕的催眠到底是什麼?》,講了“催眠是什麼”、“催眠無處不在”,get到了這兩個點,就已經是全部。

中醫老師說:其實真正“究竟”的東西就是那一點點,沒什麼的。比如說,傷寒論,三句話講完:太陽爲開,陽明爲合,少陽爲樞紐。結束,完了。

傷寒論的課程上了十個整天,這三句話,其實老師也在不斷提點。就是你有沒有get到。

道、法、術

再比如道、法、術。

簡而言之:

  • 催眠:concentration & imagination。
  • 中醫:一陰一陽之謂道。

核心的東西就是這些。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其他的千變萬化,一句話概括,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術:

  • 催眠是一個工具。你可以用它來做好事,也可以用它來做壞事。
  • 中醫的湯藥、鍼灸、推拿等等,也都是工具。庸醫殺人不用刀。

催眠中最大的風險,就是遇到一個經驗不足的催眠師。催眠會醒,暗示會留下,會持續產生影響。什麼時候去除暗示,要看被催眠者、要看另外的機緣。說到這裏忍不住補充下,父母就是孩子的催眠師,千萬不要去做一個不合格的催眠師。

  • 催眠老師說:好的催眠師應該給被催眠者帶來積極的力量。
  • 中醫老師說:好的醫生,要給病人帶來生的希望。

信念

  • 心理學相信人有潛意識、人的潛意識會保護好自己。
  • 中醫相信人體有自愈力、相信一氣周流。

法:千變萬化。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無爲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無爲有多難?

上週弟弟發熱+咳嗽。無汗,不惡寒,不渴,身不痛,腹不滿,脈浮緊數,兩便正常。我判斷就是麻杏石甘湯證。擔心湯藥太猛不敢用,找了麻杏止咳糖漿給他喝。

初起是咳嗽,後來咳嗽加重+伴有發熱,精神疲憊、胃口不好,我也超級擔心。38度以下的發熱我不擔心。幼兒園請了兩天假在家休息。

我擔心的是他咳嗽,小兒咳喘厲害引起肺動脈高壓進而心衰就嚴重了。

我還擔心他不能喫東西,一是他不想喫,二是咳嗽厲害,也擔心喫東西引發嘔吐。當下正邪交爭,最怕就是傷脾胃之氣。

能忍住不去醫院就是“無爲”。特別說明:不是提倡不去醫院,而是這裏有個平衡和判斷。該去醫院得還是得去,別耽誤了病情。

堅持用自然療法。搓背(太陽膀胱經)+藿香正氣水貼肚臍+象數(003 0072 0064 臍下退熱)+懷山藥水(護脾胃)。

第三天他能喫東西了、精神也好了,我就放心了。能喫東西就是好轉的表現。後來就更加好轉(就是靠自身免疫力),就是早起還咳嗽。問了老師,打算用生薑水(不去皮)止咳收尾。

如果當時送醫院,那就是掛鹽水退熱(2019年弟弟出現同樣症狀,外婆帶他去醫院,診斷爲肺炎,當天掛水,要連掛三天。我馬上喊停,第二天轉中醫治療),或者自行在家喫美林退熱。

學了中醫就會知道,這種情況下,不能退熱,掛水更加是萬不得已而爲之。

所以,能忍住不瞎折騰,能認識疾病的發展過程,才能“無爲”,給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行痊癒。

從長知識的角度,有機會上課時請教了一下老師

  • 當時發熱無汗+咳嗽,是不是可以用麻杏石甘湯證。被老師批了,你學了半天中醫,不要老想着吃藥,要學會喫飯。
  • 我還想澄清一下:發熱無汗不就是典型麻黃湯症嘛。老師說,那也可能是風溫。
  • 另,課上又refresh了一下。目前還是農曆庚子年,歲運太金,遇到在泉之氣陽明燥金,金燥更甚,傷肺,容易引起咳喘。目前終之氣太陽寒水,所以今年冬天特別冷。當下要特別留意這塊。
學習的過程

上催眠課,老師特別提示大家,一定要錄音,回去反覆聽。每聽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上中醫課,第一年混混沌沌地聽了氣血津液、病因病機、五運六氣。不明覺厲,先收藏。第二年聽完本草、傷寒,更暈了。幾百種藥、幾十種方劑,怎麼辨證?怎麼方診對應?再回過頭看第一年,八綱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老師都講過,只是自己當時一聽就過,沒有入心。

與我而言,學習的過程,就是一路塞塞塞、然後再扔扔扔,然後一邊塞、一邊扔(又回到那句: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

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框架,同時不斷調整這個框架。

翻到自己前兩年寫過一篇《你的外國老闆都在“無爲而治”了,你還不快去補補西哲?》,起碼一路在思考成長。

有苦思不得的苦惱,也有豁然開朗的喜悅。這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人生的過程吧。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