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夹江千佛崖

        千佛岩位于四川乐山夹江城西3公里处。

        夹江,这个名字很独特,建立年代久远,为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在这“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地方,江边崖壁上,于唐代雕凿的千佛岩石窟,蔚为壮观。


        景区依山傍水,海拔高度为380至820米,属亚热带温润气候,面积约4.5平方公里。2006年,夹江千佛崖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青衣江流经此处,总是那么朦胧神秘,尽管来过几次,却依然看不清她的真面目。每天,渡船来来往往于两岸,村镇的居民非常方便。

     青衣江发源于夹金山,从宝兴流经芦山、雅安、洪雅和夹江后汇入岷江,古称青衣水,以古青衣羌国得名。当青衣江水千里奔流到这里遇两岸青山,北岸的大观山和南岸的依凤岗隔江对崎,成为一峡,形成“古崖夹江耸翠,一江中流”的旖旎风光。

        沿岸,峭壁下有通行的道路,不单只作为旅游通道。这条道路是从聚贤街引过来的,如果不走这条路,居民将会绕着山路走很远,才能到目的地。

        而聚贤街也是名气不小。穿过夹江千佛岩牌坊,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聚贤街。所以有此称呼,是因为历史上这条街是哲人贤士聚会之所。它北靠青山,南濒绿水,几十户人家多为明清风格的传统民居。史料记,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蜀,建立秦国统辖之蜀郡。蜀亡过后7年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军大败丹犁小国,于此设置南安县。《史记》所记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宣虎为庄侯“食邑南安”,就在这里。

        聚贤街往前,是一座千佛胜景坊。过千佛胜景坊,就到了“青衣绝佳处”。右边山壁上,也零星有一些摩崖造像了。

        在游览千佛崖前,可先往右上山至千佛寺。西城楼往上是大成殿,即千佛寺。大成殿始建于隋朝,明末被毁,清乾隆十一年重建,原来是在夹江县城文庙,1986年迁建于此。

        大成殿上是丹崖坪,其上有许多题刻。题刻中有苏东坡先生的《题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余。”儋耳山叫松林岭,在海南儋州,这首诗是苏轼被贬到儋州时写的。据说,地处儋州西北部的儋耳山孤山一秀,傲视群岭。而丹崖坪附近有灵崖洞、秀落天半亭、云门坊。夹江人把苏轼的这首诗镌刻在这里,大概此山给人的观感跟儋耳山相似吧。


        下千佛寺沿江前行,有望龙坪,湍急江水中,有龙脑奇石巍然不动。明代嘉定知州郭卫宸有诗赞曰:“江头一块石,独立不能移。相彼波流者,谁将砥柱之。而渔纲竞急,以济舟难迟。” 亦有今政要题刻于此。

        望龙坪前,为“铁石关隘”遗址。观其北依绝壁、南临深江之地势,的确十分险峻,关口易守难攻。《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上记叙的南安峡口伐黄元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蜀汉黄元之乱,章武二年(222)蜀汉嘉太守黄元反叛。黄元原与诸葛亮有矛盾,闻刘备重病,惧怕有祸而叛乱,攻烧临邛城(今四川邛崃)。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发兵邀战,黄元败而顺江东下,为蜀军生擒,斩首成都。(来自百度百科)

        下面这张照片是外国人色格兰从铁石关遗址向西拍摄的,最显眼的是古泾口绝壁上有一座小庙。这座跨路而建的小庙遮盖着千佛岩最为精致的弥勒坐佛龛,青瓦屋顶呈单面坡状,屋顶紧贴山岩,地面用木板铺就。北面是佛龛,南面是庙门,东西两面是木栅栏,整体俨然一处空中楼阁。小庙四角的木梁有东北南三处置根于山岩,唯有西南角靠一根木柱落地支撑,民众呼为“独脚庙”。据当地年长者说,“独脚庙”建于清代咸同时期(十九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小庙垮塌。

      (以上均来自2014年10月26日《乐山日报》——《百年老照片 珍贵“盛唐体”  一个外国人镜头下的夹江千佛岩》)

        铁石关下,便是古驿道(秦汉古栈道遗址),即嘉阳驿道,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安平乡明亭大道”。石级直接开凿在岩基上,从关口到城下共108步,它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着原有的风貌。凭借天险的古代陆路要塞,与隔江峭壁对峙,形成天然屏障,扼守一江青流。

        据介绍,所谓千佛岩的千佛,就密集分布在铁石关下栈道右边临江陡峭的崖壁上。这里的162窟石刻造像共2470多尊,所以称作“千佛岩”。这些摩崖造像略早于乐山大佛,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但与乐山大佛不同的是,千佛岩的这些摩崖造像基本上是由民间自发镌造的,因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艺术形象也更加多姿多彩。造像中最大的弥勒像龛,佛高2.7米,造型优美,比例适度,姿态与乐山大佛相似(有说乐山大佛依此为模本)。二胁侍菩萨服饰华美,衣纹流畅,肌肉丰硕,体积感很强。

        这些摩崖造像排列错落有致,少则独占一窟,多则上百尊集于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姿态各异,绚丽多彩,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其中的弥勒坐佛、净土变(指展现弥勒净土相状之图画或雕刻)龛、天王龛及多窟观音像龛,都是盛唐造像的精品。

        镌造至今1300多年来,千佛岩佛像历经沧桑:明代以前两次塌方损毁了部分佛像,长期的风雨剥蚀使许多佛像表层脱落,上世纪60年代开山打石竟使100余窟(1000余尊)精美的佛像荡然无存……

        然而,对千佛岩佛像的保护也从未停止:宋明两代多次建造佛像保护亭;清代县令在千佛岩镌刻了“禁止上下一带开厂打石如违严究”的文物保护禁令,这是千佛岩最早的文物保护官方告示;民国时期主持修建“穿山堰”的胡疆容县长,为了不损坏佛像,不畏艰险,开凿山洞,让堰水沿岩脚穿山而过……

        往下走,便来到古泾口。

        万象亭傍山一侧的石壁上,镌刻着“古泾口”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庄重古朴,这是明代张庭的题刻。据说,张庭别号五兀山人,曾做到吏部郎中,他持正秉公,选贤任能,革新吏治,后遭到诬陷中伤,罢职回乡,办有“五兀书院”。

        “古泾口”就是“泾口”,“泾口”之名始于秦。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兵灭蜀,接着“移秦民万家实之”,以巩固其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实(充实)蜀秦民主要来自陕西省关中平原的泾水流域,他们虽已徙居蜀地,但仍然念念不忘故土,迁入夹江境内的“秦民”常常思念家乡“泾水”,并视青衣江水如泾河之水,因而以“泾口”之名来称其新居之地,只是后人加了个“古”字。

        古泾口坡下,一处山岩前伸突出,宛如棚盖,棚盖之下,岩腔宽阔,这种地貌俗称“洼岩腔”,被古人命名为“月浪厂”,并刻了三个大字于此。据说,这里的“厂”字应读“hàn”,是指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

        在佛廊西端的“万咏崖”上,有琳琅满目的历史题刻,或赞山水并秀,或抒揽胜情怀,不乏辞美意雅、雄浑秀丽之作。这些布满题刻的山岩被称为“万咏崖”。


        过  “天生桥”向西不远,有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博物馆前临青衣红,后枕千佛山,依山傍水。


        出千佛崖,驱车绕到后山,有诸葛亮点将台遗址(以下故事来自“夹江在线”)

        当年诸葛亮率领四千人马南征,来到青衣江畔,已是新月高挂的时分。士兵们经过一天的急行军,十分疲惫。再加上对岸的情况不明,不敢贸然渡江。便在江边山上安营扎寨,等到天明,再作计较。

        诸葛亮登上千佛岩顶,借着月色,四处观察,心里在筹划着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今晚月色明朗,正好偷渡。”有人向诸葛亮提议。

        诸葛亮沉默不语。心想,若今夜偷渡,即使兵达对岸,沙滩上也没有遮掩。若被地方发现,他们以逸待劳、居高临下、后果不堪设想。

        又有人侥幸说:“可能对岸山上没有敌军,对方不会想到我们会来得如此迅速。”

        这时,一个探子来报:“周围没有发现伏兵,只发现一里之外有个石洞,情况不明,正在搜索。”

        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子来报:“洞中无人,不过此洞很深,出口在后山庙堰边。”

        诸葛亮听后微微一笑,紧锁的双眉开始舒展。

        天刚破晓,江面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轻烟。只见对面的关子门山上旌旗摇动,显然对方已发现这边的蜀兵,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迎战。

        敌兵头领站在寨前向这边观察,只见千佛岩山顶,旌旗飘动,鼓角阵阵。江边道上,一队队威武雄壮的蜀兵,浩浩荡荡,沿江向山林中走去。他十分惊讶,怎么一夜之间蜀兵天降?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果然不假。于是下令:“密切注视对岸,待蜀兵过完,马上来报”。

        头领在寨里一直等到中午,还不见人来报,感到奇怪,他走出寨门一看,见对岸的蜀兵还未过完,而且尘土飞扬,旌旗蔽日,队形严整。他气的夺过随从身上的弓来,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只见一个蜀兵倒地,可队形丝毫未乱,队伍依然不停地前进。这下,他双脚一蹬:“气煞我也!”

        原来诸葛亮利用昨晚发现的山洞,令蜀兵接连不断行进,让敌方以为大军到来。敌方将领又想到诸葛亮神机莫测,心中不免一阵恐慌。冷不防蜀军中一箭射来,正中他的右腿。痛得他大叫一声,急忙下令:“快撤!”

        此刻,诸葛亮站在千佛岩上,望着对岸仓皇逃串的敌兵,轻摇羽扇,露出满脸的笑意。

        往事越千年。如今,来到“诸葛亮点将台”,看如画江山,念历史陈迹,林涛风吼,江水奔流,使人仿佛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的厮杀之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