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与迹象

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第588天 21.1.13 运动打卡第33天  80-9 /51h 约练挑战第2周第2/3次

很多老师在学习焦点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开始慢慢有变化了,容器变大了,许多事情能接纳了,遇到事情能稳住了,咨询也能做起来了。

可在我们享受变化带来的喜悦时,生活总适时的给我们一个“闷棍”。比如说孩子,比如说爱人,当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尤其是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咱就很难稳住,或者情绪就被激起,什么接纳,共情,理解,好奇,一下都跑的远远的,好像“直接”一点更舒服。

难怪说“熟人”不能做咨询,更何况这熟人中的熟人呢,如何能保持到咨询要求的“中立”呢?那就更别说其他了,建议、指责、抱怨,等等,一下都来了。

有时还会觉得,你看我都改变那么多了,咱不是在一个系统起嘛,怎么我变了你一点都没变呢?所以“遇到”家人会让人觉得很无力。

可事情真是如此吗?“一点没变”,真的吗?

今天回想到前天和爱人之间的沟通,关于抽烟的习惯,如何去改变,如何去寻找替代的新习惯来更换,特别难,几句就聊不下去,人家不是说不知道,就是不说话,于是就直接结束。

当时的感觉就是太难了,而且还防备,“你是要当我的咨询师”,感觉他浑身上下都在拒绝。

可今天突然回想起此事,其实也是有不少“可能性的征兆”,尝试问他你对坏习惯什么态度?一直想改。虽然“防备”,虽然只能问几个问题,可也有不少“征兆”。比如说他一直想改,说明他也是觉得这是不好,比如我上问句,他虽防备着问你要做咨询师,可也没有立马停止,说明也是希望可以聊一聊的,当问到如果改变的好处,也愿意配合着列出一些。这些不都是他可能性的征兆?

因为越熟悉的人越难“聊”,这不过就是一个验证么。我们依然要去看“征兆”和“可能性”。

那么爱人如此,孩子呢?真的完全没有“切入”吗?看到群里很多老师已经陪着孩子在用了,有的非常有效,也很多说太难,用不上。是一点用不上呢,还是可以用上一些。孩子是完全不接呢,还是能够接一些?

我想答案大多应该是肯定的,可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没有呢?越亲近的人越知道我们的“痛点”,哪儿痛往哪儿“搓”。而且可能还会笑咱,你说你改变了改个啥,你说你学心理学学个啥。于是我们就被否定了,于是我们之间的战争可能就又开始了。

可如果我们放下这些,哪怕是事后,我们用“放大镜”去找,还是会发现许多“征兆”。现在跟之前也是有了一些变化,哪怕咱们自己,“处在”中间的时候也是有许多“征兆”,或者说“迹象”,而这个在哪里呢?就在咱们的“细节”里。蓝皮书的第16天,标题就是“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在细节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细节”入手寻找“迹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