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和逃避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回避和逃避這兩個概念。首先說說迴避。

迴避,是一種心理障礙,一種自我防禦機制,是可以通過治療得到改善的。迴避分三種。

第一種迴避--趨利避害。

除了人,凡是動物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比如餓了懂得要喫的,冷了懂得要多穿點,我們本能的知道要去讓自己更舒適,去避免觸碰那些對我們有危險的東西。

第二種,是繼承來自於家庭造成的自卑模式下的迴避。

比如,老一輩遇到問題就是採取迴避的方式的,下一輩照葫蘆畫瓢,也認同父母的觀念和做法,就很容易循環家庭的舊有模式。

那麼迴避在家庭中的體現,是拒絕外界先進思想,守舊,帶着錯誤的認知生活。而下一輩習得這種錯誤的觀念,認同“老一輩都是這麼做的”、“不聽老人言,喫虧在眼前”的觀念,而拒絕新的改造,那麼家族命名除了循環,幾乎沒辦法得到改寫。

而恰恰是這種守舊的觀念影響,矇蔽了人們的眼睛,這種家庭像是被一個厚厚的殼籠罩着,不去接受外界的客觀事實規律,掩耳盜鈴。

這種錯誤認知,老舊思想,導致很多該承擔的責任沒有承擔,該完成的事情沒有去做。並不是他們主觀方面不做,不承擔,而是在理性層面還沒覺醒,一直沉浸在自己是對的矇蔽狀態,他們的認知沒得到更新,他們始終會按照慣性思維生活。

比如我要是建議我的父母要看書,要學習,要聽課,他們會認爲我瘋了,盡做些沒用的,能不能來點實際的啊!

以前我聽書或者聽課,還會把聲音放出來,我父母都會非常反對,認爲我被毒害了,說那些都是傳銷,我天天被洗腦。還不如去打工,能多賺一塊錢就有一塊錢的收入,搞點實際的!現在爲了尊重他們,我學習都會帶上耳機,因爲他們的認知沒有得到更新,他們是迴避新鮮事物的,你最好和他們一樣,才符合他們的三觀。

如果子女繼承這種迴避模式,在理性層面沒有覺醒,我們就會重複父輩的人生了。但是如果想突破家庭的殼,我們就需要主動跳出來,不要讓枷鎖綁住自己。

要想改寫命運,我們就得去面對事實,勇於承擔責任。這個改寫命名,並不是中彩票一夜之間成爲暴發戶,而是在根源上,認知、精神層面上進行改革和扭轉,在內在達到真正的富裕。

第三種,是創傷性迴避。

比如被蛇咬過,從此對蛇就非常恐懼;在愛情裏受傷,就再也不相信愛情都是創傷性迴避。

迴避會讓人縮進保護殼裏,不願意與外界接觸,甚至是牴觸,屏蔽掉外界的客觀事實規律,在自己的殼裏舔傷口。

陷入消極聯想的自卑裏面,更容易悲觀,沮喪,抑鬱,焦慮,雙向障礙,都是這麼衍生出來的心理障礙。

綜上所述,迴避是一種慣性的心理障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通過認知療法,更新自己的觀念和認知,是可以通過治療得到改善的。

逃避

接下來我們說說逃避,逃避是人品問題了,是人格層面的缺陷。

逃避,是在已經發生了的事情上,選擇推卸責任,不去承擔責任和後果,是軟弱無能投機取巧的表現。

比如開車撞了人,發現附近沒有攝像頭,也沒人看見,就扔下傷者不管,趕緊踩油門逃走;

再比如我們還看見社會上一些父母,生了孩子,管生不管養~~丟給老人或者送人等。

情侶之間同居,女方懷孕,男方就玩消失。

逃避,是當事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爲,卻依然置之不理,推卸責任,強詞奪理,自欺欺人,站在道德制高點把所有的問題推卸在別人身上,營造自己是清白無辜的!

這類人,在面對工作、家庭、或者誘惑的時候,很難想象他能有多大的擔當,或者能夠經得住誘惑的控制力。

所以逃避的行爲非常惡劣~~這種人,基本沒得治,這不是心理問題,是良知問題。需要被社會毒打,承擔因果報應!所謂逃的過初一,還逃得過十五嗎?

如果本性不改,人生中會陸陸續續遇到無數的問題,你逃掉的問題,下一次依然會換一個外套在下一個路口等着你,所以,命運逼迫着你不得不去承擔和麪對。

解決迴避和逃避的問題,關鍵是站出來,去承擔責任和後果,生活本身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何時主動承擔責任,承擔後果,何時就真正有了主動權,生活中的麻煩和困難纔會一個個減少,人才會真正成長和強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