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湖山裏人家溪水畔的水車

        稻田裏的禾苗乾枯,看到下方有水不能爲自己解渴而嘆息,人們想盡辦法把水舀入稻田,相差幾公分築水堤提高水位,利用渠圳灌溉;米多高的用戽斗戽水,東江湖裏人把這種潑水的方式叫“戽水,富潻”也是因爲戽斗而得名聲。戽斗用糞箕貼桐油紙不漏水,兩邊耳很長,兩人提耳舀水再一提拉便溉入田中,一邊固定在木柱上,一個人也可以舀水提拉,水下面挖個坑,稻田裏搬開十幾株秧苗即可進行;這種方式方法很原始,費力功效不高,適合田畝少救急用。

        水車像現在公園裏的摩天輪,它旋轉動力靠水的衝擊力和來自皮板的阻力,皮板邊固定一個斜竹筒,旋轉到低處灌滿水,到頂部傾瀉出來倒入一條橫水槽裏,水從水槽中溢入稻田裏;小時侯雷連洞中見過車水的樣子,站在近處稀奇地看了許久,它高有五六米,圓形框架由大木軸承上嵌的棍四射固定支撐,一米和兩米處繳了幾根篾圍成圈,動作緩慢地擺出老態龍鍾的樣子,圓弧邊緣固定杉木皮作阻力划水的槳,竹筒斜着梱梆在杉皮邊緣,每十度一個竹筒,三十六個筒不停地跟着水車翻轉,當竹筒浸到水裏會發出“咕嚕,咕嚕”灌水的聲音,竹筒經過最高處便盛水出來流到橫水槽,濺得水槽四周陰溼長滿青苔,水草;水面一條砌好的大水槽專供水車運轉,一邊兩根木材託着軸承橫擔,一年四季在“嘰啊”中車水,即省力又省工,灌溉着下游幾百畝水田和供應部分村民的生活用水。

        家鄉榨油坊有臺全木製水車,一到冬天榨油時便埭水沖水車,水車兩邊靠牆懸空,水車槽兩邊固定軸承套,水流沖水車外邊緣,水車軸外直徑一米處釘密封的圓槽底木板,邊槽板稍高,邊槽內向上每十公分一塊隔板,隔板與槽板形成裝水的箱,水衝入箱中的重量帶動軸杆,軸杆連着茶籽碾盤不停地轉動,發出“嘰咣,嘰咣”的聲響,停時把水避開或水車上蓋塊大杉木皮,那臺水車特簡陋,旋轉起來卻特有力。

        山裏見過臺龍骨水車,也有人叫龍角水車,龍骨車是因載水的木鏈條像龍脊椎骨,龍角車是泡在水裏露出的兩隻木角;整個長度有七八米,斜擺在河水與田埂之間,一個人站在龍尾部左手拉右手扯,底部一條固定水槽,水由傳動箱把水一箱箱不斷循環地運輸到目地地,龍頭有個旋轉軸,旋轉軸下挖條槽便於小木箱裝水;這種裝置有用雙人搖和單人搖的,車水的辦法確實挺好,江浙一帶有種水車用雙腳蹬,結構原理如出一轍,看上去美觀大氣些;海南有一種用圓筒抽坑的水車,獸皮牽引木板槽抽水都是一樣的形式。

        前些年在郴州北湖公園邊見到個圓盤大水車,整個用鋼管焊接電帶動,水車在霓虹燈下旋轉,流水可供賞水車者嬉鬧,觀賞後有種失落感,現代工藝人如此之茅草,簡直讓人咋舌。最後一次見到它是在回龍山路途中的二峯山處,特意停車下來去看它,簡單地讓人大失所望,還不人如家鄉油榨坊那臺水車美觀。

        現代科技更新迭代,各種抽水機不斷更新,已經很少能見到實用水車,很多旅遊區爲吸引遊客請工匠打造組合,置於山水間,給田園增光增景。農耕老物件中佔空間最大的非水車莫屬,現在農田許多荒蕪,不知水車還是否在用?希望它還在不停地運轉中,它能澆灌農業的辛勤和體現勞動人民的睿智,它能轉出農田的豐收和農民的喜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