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痛苦?——浅谈攀比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与提高,我们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当我们使用过了高质量的物品后,便开始不再满足于过去完全可以接受的低质量物品,享乐原点不断提升,预期和渴望也节节攀升,如果你的收入不能负荷你所需要的高标准物质与生活以后,痛苦不满沮丧的情绪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你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一部分。

社会科学家亚历克斯·迈克洛斯在讨论体验的质量时表示,人们建立满足的标准基于对3个差异的评价:“已有的和想要的之间的差异,自己有的和别人有的之间的差异,现有的和曾经拥有过最好的之间的差异。”米哈洛斯发现,满足感并不能用客观经验的差异来表述,而应该用对上述3个差异的感知来衡量。


大多数对现状的不满都出自于与他人的比较,人们之所以会受社会比较的驱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于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身份地位又是社会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成就和财产之所以能带来满足感,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它们。如果别人就快赶上我们的脚步,那么势必我们走在别人前面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加,为的是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地位。

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在著作《选择适当的池塘》中提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质量取决于我们渴望成为哪个池塘里的大鱼。如果只有一个池塘,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地位跟别人进行比较,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毕竟,在一个有鲸鱼的池塘,即使是鲨鱼也会显得渺小。所以说,与其跟全部人比,不如从整个世界里划分出一个合适自己的群体,在我们自己的池塘里,每个人都可以是成功者。


那么如何完全走出这个误区,除了上面所述的方法还有其他吗?有,生存于人生天地之间,若想不被凡尘琐事干扰,达到幸福而圆满的人生境界,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如果眼睛里只有柴米油盐,只有蝇头小利,我们又怎么能够获得内心的幸福呢?

在《秋水》一章中,庄子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寓言:河伯,也就是黄河的水神,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时候看到“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欣然自得,“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结果等看到大海之后,河伯才知道山外有山,可是,海神却丝毫不认为自己很大,而是对河伯说: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呢?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回想我们人类也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一个人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而已。一个人若能看清自己的渺小,人间的那些小小的矛盾和俗事,又怎么能够羁绊得了他呢?又哪里来的痛苦与不满呢?


人们常拿“成功”来衡量一个人,也常拿一个人是否比他人优秀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功?首先成功没有唯一标准,比过去的自己优秀可称之为成功,有益于社会的人可称之为成功,能挑起家庭重担养家糊口的人也是一种成功。

另外“成功”还可分为外功与内功。所谓“成就外功”,其评判依据自然是“外在的标准”,外在的标准是看他拥有什么。一般而言,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越多,在旁人眼中他就越成功。在我们拥有的所有东西中,最彰显于外的就是那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东西,一般是物质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钱。当今社会对“成功”的评判标准十分接近这一种——以“功利”论成败。还有另一类东西,也是我们能拥有的。它不能为我们直接带来物质享受,却比物质享受更温暖一些、更有内涵和亲和力。通常我们称之为“修养”。


“功利之盛”能压倒人,“修养之美”能愉悦人,“灵魂之高贵”能拯救人。因此“内功”才是“成功”的精髓,唯有它能使人发现并创造幸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必然内含着“幸福”,而人生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当我们因为追求成功的人生而逐渐疏远心灵时,当我们在功利世界迷路而找不回自我的精神家园时,当我们在财富的激情飙升后感受不到幸福的温柔时,当我们深陷于对他人财富的嫉妒无法平衡时,当我们被攀比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时,或许我们需要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幸福源自内心真实的需求,只有内心真正的平静才会有幸福,那种幸福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原创,禁止转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