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声音

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第593天 21.1.18 运动打卡第38天  80-10 /76h 约练挑战第3周第/次

今早读书,我在分享时又说到了扩大白而非消灭黑,当我们的白越来越多的时候,相对黑就会变得越来越小,慢慢的,对我们的影响可能也就越来越小了。

正说着了,准备出门的老公说我的不对,黑越变越小,就会越来越细,就像针,反而扎的更疼。

不同的观点,我竟无言以对。越来越小,越来越细,只能变成针吗?不能变黄豆,变棉花糖,变头发丝儿吗?

干嘛非变针呢?可似乎说的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所以就疑惑着去向刘老师求教。老师说,会有变针的可能性,“比如没有真正的内化,于是硬憋,硬找正向,这样的扩大白是假白,变小的黑是真黑,某一天爆发会更激烈”,“所以理念和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扩大白,黑也会变的细小而柔软”。

真心佩服刘老师,经他这一解读就清晰明了了。就像我们的大脑,学习到扩大白是有好处的,希望更多的去看到生活中“美好”的部分,“抱怨背后的正向期待”,孩子除了学习不好的其他还可以的方面,领导对我们批评指责实则是希望我们能更好成长的心,等等。可如果我们并非是“心甘情愿”,是为了扩大白而扩大,内心的那么“黑”就被压制着,不断压缩,体积没变,终有一天就会爆发,而反比之前的伤害更甚。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人,人性观,理念的认可很重要,如果无法认同,也许可能是和“焦点”并不契合。当然“认同”也是一个过程,慢慢来,不要着急着让自己一定要“立马”认可。尤其是当看到周围的老师们“进步”快时,千万稳住,不要为了进步而进步。持续浸泡,慢慢会有“松动”的时候。

在面对来访者时,我们不能着急去让来访“扩大白”,他还“沉浸”在的问题或困境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陪伴着他,体会他的难处、不容易,让他感觉能被理解,被接纳,被允许,让后我们再尝试去“重新建构”,也许来访者才可能愿意“接受”,或尝试接受。

群里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先跟后带”,先跟,就是跟随着来访者,不管他怎么说,怎么想,相信都有他的道理和原因,接纳是最基本的态度。当他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情绪”得有出口,再“后带”,带着他去看看“正向”,那些他的优势、资源、成功经验等,不然哪怕本就“存在”他也可能不“认可”。

感谢身边这“不一样的声音”,会让我们有不同角度的思考。

在“焦点”里是这样,生活中同样如此,对于和我们不同的声音,不要企图“反驳或说服”,他的提出也有他的道理与理解,而我们可以有了不同面向和角度的学习和体会,从而扩大了我们的视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