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看圖識字課本是什麼樣子?

古人用什麼辦法識字?當然也是用識字課本了。

我國最早的識字課本是西周宣王時太史籀所編的《史籀篇》,收錄的文字是當時通用的大篆。

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統一文字,讓丞相李斯作《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篇都是用小篆字體編寫的識字課本。由於秦國亨祚日短,傳到二世就滅國了,所以這套識字課本發揮作用的時效很短。

西漢和東漢時期,揚雄、班固、司馬相如等人都相繼編寫過識字課本,其中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編撰的《急就章》一直流傳至今,影響最大。《急就章》的文字形式有三言、四言、七言,共2144字,涉及“姓氏名字”“器服百物”“文學法理”等知識。《急就章》主要特點是:一是生字的密度大;二是整齊押韻,便於記憶;三是知識比較豐富。這個課本之所以叫《急就章》,其中“急就”二字就是“速成”的意思。

《急就章》問世後,各朝代書法家爲之寫範本的不計其數,其中三國時東吳皇象書寫的草書《急就章》最爲著名,王羲之也爲此留過墨跡。

到了南朝時期,一部經典的識字課本橫空出世,這就是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周興嗣把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編成四字句,每句成文,前後連貫,對仗押韻,其內容包括天地、歷史、人事、修身、讀書、飲食、居住、農藝、園林、以及祭祀等各種社會文化活動。《千字文》是爲後世公認的優秀少兒啓蒙教材。

成文於北宋初期的《百家姓》也是流傳千百年的識字課本。《百家姓》,雖然號稱百家,收錄的姓氏卻多達500餘個。雖然姓氏與姓氏之間,並沒有意義上的關聯,但是每四個字組爲四言韻語,隔句押韻,詠讀流暢,易於記誦。

《三字經》這本家喻戶曉的蒙學讀物,據傳是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和道德倫理,因此它既是兒童識字的課本,也是指導學生生活的教科書。在語言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爲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成爲我國古代識字課本的經典。

以上盤點的是古代非常有影響的識字課本,但都是文字讀本,那麼,古代有沒有類似於現代的看圖識字教材呢?

我國大約在南宋末期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圖文對照的識字課本,迄今存世最早的看圖識字課本,是明代初期也就是500年前的《新編對相四言》,這本書比西方第一本兒童圖畫書《看得見的世界》要早一個世紀之久。

《新編對相四言》,其"對相"就是圖文對照的意思,這本書以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名物爲內容,編排形式是正文每面五行, 每行八格, 右文左圖, 兩相對照, 收字388個, 配圖306幅。《新編對相四言》現藏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

明代的《新編對相四言》怎麼會跑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

根據專家們的考究,這本書的顛簸流離過程大致如下:

民國初期,當時在教育部供職的祝蔭庭在舊書攤淘到此書(在此書的末尾有祝蔭庭寫的題跋並蓋有收藏印章),後來由北平圖書館收藏。九一八事變後,華北和津京地區告急,爲了不使珍貴文獻資料落入日本人手中,北平圖書館將館藏精品轉移到上海租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期,日軍經常進入租界搜查劫掠,善本書的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於是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通過當時的駐美大使胡適同美國國會圖書館協商,將一些重要善本寄存到美國國會圖書館。就這樣,102箱珍貴古籍漂洋過海,到了美國紐約,其中,就有這本《新編對相四言》。至於這本書又怎麼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這是歷史之痛,這本書的命運僅僅是個縮影。

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影印本。歷經500年的滄桑,又經歷近百年的曲折流傳,《新編對相四言》終於又獲得新生,這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附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館藏《新編對相四言》翻拍照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