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蘭特:在變優秀的路上,比讀書聽課更重要的是什麼?

今天接着講《爲什麼精英這樣溝通最高效》第二部分內容。

上一講裏提到,之所以大部分人都不夠成功,是因爲我們的方法存在大問題。

我們習慣於輸入,卻極度缺乏輸出。

輸入,是接收信息。輸出,則是發佈信息。比如,聽、讀、看、體驗,屬於輸入,說、寫、練習,就屬於輸出。

95%以上的人,只是看書上課,卻很少運用。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看上去聽懂了,知道了的東西,都會被逐漸忘記。

所以,我們只是停留在讀書、聽課這種輸入的自我滿足感上,卻根本談不上能力增長。想讓自己比別人更優秀,就得從“做好輸出”開始。


1

好的輸出,意念與行動缺一不可

什麼纔是真正的輸出。

有朋友問了:我在學習中,比如背單詞時,喜歡在心裏默記,這算不算輸出?

科學家告訴我們,默記不能算輸出。只有同時調動大腦中運動神經和肌肉的行爲,才叫做輸出。

比如,你在默記的時候,用筆寫出來,或者用鍵盤敲出來,調動了你的運動神經細和肌肉組織,纔算輸出。

爲啥會這樣呢?因爲只有在我們的肌肉運動時,小腦、大腦中負責長期記憶的部分,纔會參與進來,才能形成記憶。

你隨口就能說出來的一個英文單詞,往往是因爲曾經反覆說過用過;很長時間不開車,你也不會忘了怎麼開,也是因爲之前你通過練習,已經儲存了這個能力。

真正的輸出,是意念和行動同時參與的。只有意念而沒有行動,不算輸出。


2

3:7,輸出至少要佔到70%

社會學家研究發現,畢業10年後,那些較爲成功的人士,輸入與輸出的比例爲爲3:7,極爲頂尖的人士,則達到了1:9。

這是什麼概念?就相當於,我們看花了1個小時讀書,卻用9個小時來消化、練習書中的知識。

大部分普通人呢,輸入與輸出比則保持在7:3的狀態。讀書學習的時間很多,但輸出運用的時間則很少。

保持超高的輸出比例,是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般來講,我們可能達不到1:9的比例,但至少要做到3:7。輸出要至少兩倍於輸出,纔會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

反過來,這也要求我們,注意提升輸入質量,減少無效輸入。


3

頻度法則,2周內至少用3次

科學家實驗發現,一種信息被輸入大腦後,會被臨時保存在大腦裏一個叫做“海馬體”的部位,保存的時間爲2周左右。

如果在這個時間內,我們反覆使用了這個信息,大腦就會認爲這是一個重要信息,就會將這個信息從海馬體放到我們的顳葉,也就是我們的資料庫裏,被長期保管。

反之,則會逐漸刪除掉,像騰空庫房一樣,這樣有利於儲存其他新的信息。

所以,如果在2周之內,我們不能對所輸入的信息,進行至少3次以上的輸出使用時,這個信息就很容易被遺忘了,我們之前的努力也就白費了。

如果我們能在2周內用3次以上,其實也就滿足了3:7的比例。

總之,2周內,通過說、寫、行動等輸出方式,將知識使用3次以上,這個信息就容易變成我們的長期記憶,成爲真正的能力。


4

有高質量反饋,纔有能力提升

那是不是我們保持高比例、高頻次輸出,就完事了呢?不是。下面這個內容很關鍵。

如果我們的輸出,沒有得到高質量的反饋和指導,進步也會很慢。

舉個例子,爲什麼我們自己怎麼都學不會的一件事,通過老師手把手去教,也能逐漸學會呢?

爲什麼很多廚師做一輩子飯,手藝還是平平呢?而有的廚師經過大師點撥之後,廚藝很快就突飛猛進了呢?

這就是高質量反饋的意義。

那如何獲得高質量反饋呢?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自我反思,另一個是請教高人。

自我反思,就是不斷審視、反省、優化輸出內容和方法。

比如,我們上了育兒課以後,運用課堂上的知識教育孩子。這時,僅僅運用知識還不算完,我們還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自己對知識的運用是否合理,或者這個知識點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是否合適。

只有在不斷的觀察和反思、總結中,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除了自我反思,我們還要請教高人,對我們的輸出做指導。這裏的高人,不僅僅指專家,新的課程,新的書籍,其他朋友的經驗,甚至生活,都可以成爲我們的高人。

好,以上就是第二篇的內容,我們來回顧一下:


輸出是提升個人能力的關鍵所在。

真正的輸出,意念與行動缺一不可,僅僅是想,不能算輸出。

輸出的比例至少要達到3:7,輸出的頻次至少要2周內3次,才能形成長期記憶,有助於能力提升。

在輸出時,還需要自我反思或請教高人,主動獲得高質量反饋。


上面都在講輸出,但我不會輸出,該怎麼辦?

下一篇,我們集中解決這個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