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姐與寶釵不交談,《儒林外史》杜少卿與杜慎卿不會面,爲何?

熟讀《紅樓夢》的都知道一個著名說法:前80回的文字中,王熙鳳與薛寶釵沒有一句直接的言語交流。

當然,這說的只是作者沒有寫到二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而非她們從無溝通,因爲作爲共同生活在賈府大家庭的兩個重要人物,她倆不可能不交談。

以《紅樓夢》作者之才,這是疏漏或巧合?

不!我覺得,這是作者有意爲之,藉此表現她們的互相“不對付”。以王熙鳳、薛寶釵的聰明和心機,二人互相看破但不說破是極可能的。

我們看看身邊,或許也會發現,同樣聰明有才、身份地位相仿的兩人反而很難真正交心,日常交流也往往是應酬走過場,不失禮貌而已。

回到《紅樓夢》。

第四十回中,賈母帶劉姥姥逛大觀園,來到蘅蕪苑。賈母見寶釵屋子“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便命鴛鴦去取些古董來,又嗔着鳳姐兒:“不送些玩器來與你妹妹,這樣小器!”

王夫人、鳳姐兒等都笑回說:“她自己不要的。我們原送了來,都退回去了。”

從這裏看,作爲府內管家的王熙鳳,之前肯定和薛寶釵就蘅蕪苑的陳設做過交流,這纔有了一送和一退,但作者並不明寫二人當時對話,只這樣間接帶過。

想來,在賈府,王熙鳳、薛寶釵的交流,應該就如上面例子,就事論事,公事公辦,二人並不親密。

與此類似,《儒林外史》中,也有明明關係極近卻並無見面交流描寫的二人:杜慎卿與杜少卿。

這二位都是天長杜家的公子,是堂兄弟,按大排行,杜慎卿十七,杜少卿二十五。

二人曾在天長大家族裏共同生活,互相是瞭解的,日常關係也沒見不好。但有個細節是,在全書中,二人不管是在天長老家,還是在南京,都不曾出現在同一場合,用現在話說就是不曾“同框”。

從情節發展看,先是杜慎卿離開天長到了南京,在那裏,他又取妾又搞莫愁湖梨園榜,待了時間不短;可等杜少卿離開天長搬家到南京時,聽說堂兄剛剛離開三四日,進京參加會試去了。

我並不是說杜慎卿是有意避開杜少卿而離開南京,這應該只是個巧合,因爲他可能並不知堂弟要來。

但我想說的是,作者很可能是故意如此安排,讓二人聞聲而不見面。

爲何這樣安排?我個人認爲,作者是要表現二人的巨大差異——同爲天長杜家的少爺,二人均才華橫溢、名聲很響,但他們又並非同類,在三觀上甚至是互斥的兩類人。

下面,分名和利兩個方面,簡單說說二人的差異。

杜慎卿的名是有意或無意間炒作出來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南京花銀子搞梨園榜——把秦淮旦角集中到一起搞了場秀,評出一二三等獎……一時間,他名聲大噪。

杜少卿在南京也搞過大活動,不過不是梨園榜那樣的娛樂選秀,而是一項思想文化活動——泰伯祠大祭。

而且,在這事上,他和遲衡山雖出銀出力最多,推出來爲頭的卻是虞搏士、莊徵君等更有威望的君子。換句話說,搞這個,杜少卿不爲名,只爲做事。

在利上,更不用說了,杜少卿的仗義疏財已經到了不分好歹的地步,幾萬家財逐漸散盡,最終自己過起貧困日子。

而杜慎卿就很有數,鮑廷璽來借錢,他言明自己的錢得留着,因爲“不日就要中了”。不借就罷了,他還攛掇鮑廷璽去找杜少卿,甚至把堂弟的習慣和軟肋全盤托出,連如何收買杜府管家的具體手段都教給鮑廷璽——每次讀書至此,我都覺得慎卿是故意加速少卿的破產。

另外,在科舉功名一事上,慎卿孜孜以求,終於成功;少卿卻能躲就躲,甚至裝病不參加朝廷徵辟。

總之,二人雖同爲被外人並稱的天長杜家公子,但在三觀和作風上差異明顯。甚至,二人的儀容外表也不同,杜慎卿有女兒態(有同性戀傾向,這也是他搞梨園榜的動機吧),杜少卿則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豪傑漢子形象。

讓筆下人物不交一語或不會一面,也許這是文學大家的一種隱晦的褒貶手法。

《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成書時間很近,出現這種類似寫法想來只是一種巧合。甚至,也許兩位作者根本不是有意這樣去寫,出現這樣的“效果”只是天意之成。

天才的世界,無人能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