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凭什么摇动另一棵树

一棵树凭什么摇动另一棵树

一棵树凭什么摇动另一棵树?

在农村,真正种过玉米田的农民都能够想清楚其中的原理。一场大风刮过,临近风口的玉米被挂到了几棵,这几棵玉米斜依在近旁的玉米身上,那些原本挺直玉米,为了争取阳光,只能朝着相同的方向倾斜过去。过不了多久,我们便会发现——几乎整块田的玉米都朝着一个方向倾斜。

一棵树凭什么摇动另一棵树?凭借所有树对于阳光、空气、水分等有限资源的青睐,凭借它自己本能的对于外在环境的适应,凭借彼此间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

《人民教育》刊登的《拖垮课堂效率的这9个教学陷阱,老师一定要注意!》一文指出,有9个影响课堂效率的“陷阱”教师要注意:

一是不等学生坐好就开讲;二是没等学生理解就提问;三是无效的任务分配指令;四是一成不变的情绪激发;五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六是不习惯先听后讲;七是讲评课上只对答案;八是哑然于“自主学习”;九是课堂死气沉沉。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先讲自己:我有知吗?我实在是无知的呀!正因为如此,“鄙夫”来问时,孔子才没有在内心里先生出“成见”来。他人的成见,怎能解决得了“鄙夫”的具体问题?孔子深谙此道,所以,以自定义的“无知”来回应“鄙夫”的空空如也。内心里没有想当然的成见了,才好回到“鄙夫”的具体问题上来,围绕问题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而这个解决办法当然也不是现在孔子心中生出来的,而是“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我们看身边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说起话来,常常是谦光可鉴的,做起人来也宽和的很。在外人看来,是他有意识在谦虚,实则是修养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然和必然。

孔子为什么那么谦虚?因为孔子眼中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有创造性的生命。每个生命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每个人面对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你每一种解决方案都值得慎重看待。

一棵树是怎样摇动另一棵树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乍一看,这段话充满了诗意理想。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真的是意蕴无穷。

一棵树怎样才能摇动另一棵树呢?

自然的问题只有真的回到自然中去时,才能有所领悟。

小时候,村子周围到处都是树。那时候,沟壑边、田野上的每一棵树都是有家的,它们会分属于不同的家庭所有。小伙伴们会对着一棵又一棵的树评头论足。张家的树像张家的人,正直、挺拔;李家的树没有他家的人好,长得挺粗,中间空了。评论的多了,大家发现一种现象,河谷里的树多数都是细高挑,笔直的往上长。高岗上的树多数属于矮矬穷,可劲儿的横向发展。 不但同为人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连同样品种的树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姿态。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现象,只发生在茂密的树林里。还真的有一棵树的姿态会决定其它树,甚至整片树林姿态的情况。大凡有整片树林都是歪着长的情况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定是最开始的那棵大树。先是因为人为的原因,或是自然灾害,一棵树歪倒了,腾出一片空间来。于是它旁边的树开始朝着那片腾出来的空间生长,与此同时又腾挪出自己原有的空间来。就这样,慢慢的整片林子开始响应。

这大概就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那棵最后摇动了整片森林的树,本身是没有起心动念的,它从来没有要摇动整片森林的“雄心壮志”,只是本能的、天然的汲取养分、获取阳光,努力的活成一棵树而已。它身旁最先被“摇动”的那棵树,也不是要学习它们的“先驱”,而是自然而然的向着先前那棵树腾挪出来的空间舒展自己的枝叶,以获取更多的阳光,释放自己生命的天性而已。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靠得不是思想和理念,而是对于阳光和营养的天然逐求。

那么,在学校教育之中,什么才是令受教育者趋之若鹜的营养和阳光呢?哪里才是受教育者可以自然而然地舒展开来的空间呢?

要想摇动整片森林,教育者要率先做第一棵能动的“树”,只有教育者真正找到了可以滋养自己的阳光和营养,生长的方向和轨迹真正为此而改变,教育的奇迹才会发生。

一所学校正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该校中年级的一位年轻班主任很快意识到了“精细化管理”可能带给班级的生态改变。教室的地板是PU做的,时间久了,有许多黑色的印记难以去除。久而久之,大家对之习以为常了。慢慢开始有同学往地上丢杂物,慢慢的,大家再一次习以为常了。

这位年轻的班主任买来清洁球,拿起毛巾,用清洁球一点一点去除地板上的印记,慢慢的,地板洁净如新了。孩子们看了,也开始三三两两的动起手来,不久,整个教室的地板都整洁如新了。孩子们意识到保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也就没什么人随手乱丢脏东西了。甚至还相互提醒,走路时一定要小心,那些不小心留下的印记,要擦掉太困难你了。

再后来,临近的班主任看到了,也学着样子做清洁地板的工作。不久,学校学教服务中心和学生发展中心的同志也开始在这方面着力,大家甚至发动了高年级的“红领巾志愿者”一起来做这样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整个教学楼都洁净如新了。这大概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吧。

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正确的事情未必就能产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的发生必然是自然而然的,只有当积极的愉悦体验和成就感本身,催生了对真、善、美的天然向往时,它才能以自己的规律、方式去传递和感染。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就是要努力的营造和谐的生长氛围,引导生命在有目的、精心设计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生长,这大概就是新生命教育吧。


拖垮课堂效率的这9个教学陷阱,老师一定要注意!

人民教育

快到期末,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和忙碌,师生难免感到疲倦,上课时都少了许多激情。但作为教师,我们的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状态,调整好自己,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实现身心成长。下面这9个影响课堂效率的“陷阱”,您踩中过几个?

01

不等学生坐好就开讲

有的教师看似“惜时如金”,离上课铃响还有近两分钟就匆匆忙忙地登上了讲台,在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显然还没有坐好,教室里还响着挪动凳子和翻找课本的嘈杂的声音,教师的课已经开讲了,于是教师的导课就在接踵而至的上课铃声中过去了。

学生没有被教师的导课内容所吸引,也就不明白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上课铃声是提醒学生集中精力正式开始上课的信号,代表着学生课前准备终结。但在铃响前上课,学生坐不好就仓促上课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惶恐不安和行为上的忙乱,不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也使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的精彩导课语言无的放矢,这将影响课堂的效果。

02

没等学生理解就提问

教师在讲完新知识后,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就马上提出问题。不等学生听清问题、没有留出消化理解的时间就急于让学生回答,是无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如果学生听不清要求,听不懂提出的问题,或没来得及对已有知识进行信息的整合与提取,就起不到教师提问应有的检查、反馈、矫正的作用。与其如此无效地“争分夺秒”,倒不如学会耐心地等待。

等待可以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减少焦虑,等待可以催化学生的思维,弄清表达语言的逻辑性,等待可以使课堂更和谐、高效。

03

无效的任务分配指令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通常会向学生发出这样的指令:“下面开始小组讨论”,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簇拥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讲了起来,有的人讨论问题,有的人借机闲聊,一时间嘈杂声四起。

这时教师或者是在一边站着一动不动,或者是翻书看教案,或者是找一个凳子坐下来休息,或者是象征性地在班里转一圈。有的时候,学生的讨论可能已经偏离主题了,可能由于理解不到位,学生根本无从讨论;可能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学生无法讨论等。

如此的小组讨论,成了一种课堂的“装饰”。教师认为有了讨论就是好的课堂,并不在意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是否深入、有效,不在意问题是否真的得到解决。

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应该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上,应体现在教师用精准而有效的语言对课堂进行科学调控、指导上。

04

一成不变的情绪激发

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会这样启发学生:

“大家看××同学回答得怎么样?”

“好!”同学们齐声喊道。

教师在学生的声音落下后说:“回答得这么好,还不来点掌声?”

“掌声响起”这种形式已经较为普遍地充斥在一些课堂上。没有遇到让人惊叹的问题,就提示学生鼓掌,无疑是耽误教学时间。

假如某个教师喜欢这样做,一个学期下来、一年下来,总共占用多少课堂时间?尊重学生,表扬鼓励学生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采取“要掌声”的方式。

05

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有时也让一些教师顾此失彼,让先进的教学技术代替了必要的讲授。一些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图片、音频、视频应有尽有,声、光、电各显神通,台上台下忙个不停。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使历史事件得以重现,使巨大的空间距离缩小,用得好能有效促进教学的作用。

但现在的课堂,多媒体的地位由“辅助方式”跃升到了“主宰”教师的高度。上课时,该说的话、该读的课文几乎都被电脑取代了,应该学生想象、推理的内容也利用大屏幕展示出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基本功很难看见,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缩水了,教师激情四射的魅力也消失了。

实践证明,不是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教师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师要把握“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对难点问题的突破、有利于发挥教学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怎样使用多媒体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有怎样熟悉的程度。否则,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06

不习惯先听后讲

倾听是交流的基础,倾听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获得重要信息的方法。但是一些教师习惯了“讲”,而不习惯于“倾听”。在学生分级讨论时无所事事,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走神或心不在焉。

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发现不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就起不到借鉴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热烈的讨论置若罔闻,对学生在讨论中的深入程度、观点和思路的正确与否等不能了然于胸,则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来源于师生之间的有效倾听。倾听不仅仅是对对方的一种基本的礼貌、一种交流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方法。师生之间如果不形成相互倾听的习惯,就会出现有效信息的损耗,会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07

讲评课上只对答案

一些教师私下反映,最好上的课是复习阶段的讲评课,原因是不需要多么精心备课,只要有答案,就能上好。持这种看法的教师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有真正懂得讲评课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

如果学生全会了还讲,个别人不会的也讲,则会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典型题目和一般题目都泛泛地讲解,重点不突出,发散性不够,这往往是讲评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讲评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教师可以借助对典型题目的讲评,及时梳理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发现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纠正。通过对典型题的讲评,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教师不能把讲评课变成对答案的机械行为。

08

哑然于“自主学习”

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以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下面用5分钟的时间看书”。这时,有的同学迅速翻开书本,拿起钢笔,边读边写;有的自言自语地念叨;有的眼睛盯着书本,目光没发生任何的移动;有的随意翻动着课本,似乎没有找到引起注意的地方;有的渐渐找到了睡觉的感觉,开始闭目垂首……时间就这样流逝着,教师除了在讲台上来回走动几次,没有说话,也没有和学生进行其他方式的交流。

这样的“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实际上成了“放任自流”,学生间的差距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会拉得越来越大。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勤于引导,科学指导,力求做到有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详细的要求,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情绪等精神状态的变化,给出及时地、必要地指导,此外还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引导他们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09

课堂死气沉沉

激情的丧失使教学缺少了鲜明的个性,使课堂行为变得生硬、呆滞,使学生的活力得不到激发,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质量。

如今的课堂,为教师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和智慧、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应该让自己的个性张扬起来。

擅长说的说起来,擅长演的动起来,让教师的智慧在课堂上肆意流淌,让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让课堂教学在快乐和诗意中穿行。激情四溢,是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的高度自信,更是教师永远追求的一种职业精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