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與人格》之二十三| 新心理學的問題

來到本書第三部分人類科學的方法論,很期待裏邊的內容。

學習

人怎樣學會變得聰明、成熟、仁慈?怎樣學會擁有良好的品位、性格以及創造力?怎樣學會是自己適應新情況?怎樣學會發現善、識別美、尋求真?也就是說怎麼進行內在的學習而不是外在的學習?

爲什麼教育心理學主要關心手段(如評分等級、學位、榮譽、獎狀),而不是目的(如智慧、理解力、良好的判斷力和審美力)?

實際的教育往往通過使孩子少找麻煩,少調皮搗蛋來滿足大人方便的需要,更積極的教育則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自我實現。教育應教給給孩子堅強、自尊、正義感、抵制控制和利用、抵制宣傳和對文化的盲目適應。

對於那些無目的和無動機的學習,即潛移默化的學習、完全是出於純粹的內在興趣的學習等,我們知道的很少。

知覺

關於知覺的研究,過多的是對錯誤、曲解、錯覺等的有限的研究,韋特海默管它叫做心裏盲目性研究。爲什麼不再加上對於直覺、閾下知覺和無意識及前意識知覺的研究?對良好品味的研究不算嗎?對真、誠、美的研究不算嗎?審美知覺呢?爲什麼有些人感覺到了美,而另一些人卻沒感覺到?

人越健康,他們各種能力之間的聯繫就越多。對於統一的意識,存在認知、啓發、超個人的和超人類的知覺,神祕體驗和高峯體驗的認知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情緒

積極情緒(如愉快,沉着,寧靜,坦然,滿足,接受)尚未被研究透。憐憫、同情、博愛也是如此。

心理病態者在和健康者在鬥爭,衝突,挫折,悲哀,焦慮,緊張,內疚,羞恥感等方面的區別。

認識的情緒方面,比如,頓悟使人情緒激昂,理解是人平靜,對於惡劣行爲的較深刻理解產生接受和寬恕。

心理學家毫無道理的忽視了鑑賞力。建設烏托邦的背後是什麼衝動?什麼是希望?人們爲什麼編造、設計、創造關於天堂、健康生活和更好社會的想象?

動機

爲人父母的衝動:父母爲什麼愛自己的孩子,人們爲什麼想要孩子,他們爲什麼能爲孩子做出這麼多犧牲?或者說,爲什麼有些行爲在他人看來是犧牲,而父母卻不感覺如此?

研究正義、平等、自由,研究對自由和正義的渴望,爲什麼有人不惜付出巨大代價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爲正義鬥爭呢?

說到這裏,最近一直有空了看大秦賦,在那個年代,兩個國家戰爭,動輒兩邊各40萬對峙,真的無法想象當發起衝鋒的時候,跑在最前邊的那些人是什麼樣的心理。你對面是一眼望不盡的人海向你撲來,你依然可以毫不退縮的,像一滴水一樣的衝向大海。你說這種正義感,對自由的嚮往該有多大的能量,讓人罔顧生死。

我們並不充分理解殉道者、英雄、愛國者、無私的人的動機。弗洛伊德的“不過是”和還原論不能夠解釋健康的人。

科學心理學、科學家心理學、知識心理學,關於知識追求的心理學,關於知識追求背後的衝動的心理學,關於哲學衝動的心理學呢?

整體上我感覺馬斯洛對當時存在的心理學是存在極大不滿的,因爲那些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向都是消極、匱乏的一面,對於病態的研究是否適用於健康人,讀了這麼長時間,感覺這個問題一直在提及。他們總在研究認爲什麼不好,應該怎麼辦,但很少有人研究人的那些優點是如何產生的。看來這真是一個大課題啊!!


希望喜歡我的書友可以關注
雪堂書屋_幸福豬 - 簡書
幸福豬的知識積累 - 連載 - 簡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