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關係倒錯:父母和子女各自回到正確的位置

知行合一不可分,堅持目標不放鬆。

歡迎來到箜的世界。


今天分享的是《陪孩子終身成長》之避免關係倒錯:父母和子女各自回到正確的位置。

之前都是分享父母怎麼跟孩子相處的問題,這兩天分享的都是我們跟自己父母的關係問題,因爲這一點也很重要。今天要分享的每個人回到各自的位置上,這是快十年前我在深圳一家心理諮詢公司知道的事,來自海靈格的家庭系統排列,有機會可以嘗試參加一下。

言歸正傳,今天要說的是:你不能做父母的父母。有可能我們生活中無意識的做了這方面的事情,即你不需要像父母管你那樣去管他們。當然,父母生病住院,你當然要幫忙,這是盡孝。

在大量的家庭裏,都是孩子在做父母的父母。你是否見過孩子對父母是這樣講話的:“讓你去旅遊,你就去,好嗎?別省錢,一天到晚省那個錢幹嗎用。”

這是對父母好,但你都聽不出來愛的感覺,因爲他太着急,替父母着急:你們怎麼就這麼不懂得享受?這裏面還有生氣。

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所扮演的並不是子女,而是在這個家裏扮演家長。

於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就變成:“哎呀,不就想省點兒錢嗎,你看你這麼兇。”

關係完全倒錯了。

但是,這種倒錯——父母會上癮!

父母離開他們所感受到的自己父母的愛已經很久了,正在到處尋找,然後在子女這裏發現了。這看起來像是父母之愛,然後父母就把孩子當父母了。糟了!老人家開始變得越來越像小孩子了。

有很多朋友都發現,父母歲數大了以後,開始不講理了,開始搗亂了,開始吵架,開始跟你對着幹、鬧事,跟叛逆的小孩子一樣。爲什麼這樣?他們在撒嬌,在找當孩子的感覺,覺得終於找到這種感覺了。

結果就可能是他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糟糕。

他們生病後,就得總往醫院跑。

很多人傾訴爲什麼父母去醫院檢查,醫生都說沒問題,父母還是說難受、心慌、胃疼不舒服。這是因爲他們上醫院就有人來照顧他們了,他們在尋找那種愛的感覺。

所以,孩子不能認清自己的角色,接手了父母的這種期待,那整個家庭的秩序就混亂了。孩子越來越累,父母的身體越來越不好,而且會天天吵架。父母吵架就是希望你來管他們,因爲鬧事你就來了,不鬧事你就不來。

你必須得告訴你的父母:“你是大的,我是小的。”這句話很重要。

在所有家庭中,這一點都很重要,讓父母意識到,他們的角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可以撒嬌,但是父母不行,父母應該找自己的父母去撒嬌。如果父母說:“我的父母都不在了。”你就告訴他們:“雖然人不在了,但是位置還在,獲得愛的能力還在,你可以去回憶以前被愛的感覺和畫面。”

就這樣,幫父母回到正確的位置,讓父母的內心是充盈的、是有力量的、是健康的。

但是,如果父母找錯了,把被父母愛的感覺依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那就麻煩了。

一個家庭中,秩序很重要,也就是儒家所講的次第。你心中有了次第的分別,家庭纔有秩序。有了秩序,家庭才能穩固。孔夫子說“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意思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恪守其道,承擔好自己應擔負的職責。父親承擔父親的責任,做孩子的承擔孩子的責任,大家都不要越權。當孩子的不要妄圖做父母的父母,只要學會把愛給你的孩子就對了。

那我們給父母的應該是什麼呢?給父母感謝。只有用感謝才能喚回愛。這裏要注意,是感謝,而不是原諒。如果你說你想開了,原諒父母了,當用到“原諒”這個詞的時候,前提還是覺得父母對不起你。

這就回到了我們要理解的內容,要相信,父母在他們的那個環境下,已經盡他們的所能做到最好了。

原諒就代表着你沒有得到愛,而且,你還付出了一份寬容。你會覺得自己更可憐,既沒有愛,又要寬容對方,就會越來越沒有力量了。

而真心地感謝你的父母,是知道你的父母給了你很多,你纔會充盈起來。

好啦,今天就到這裏啦,這本書裏其實有一些孩子跟父母關係的案例,有覺得完全無法原諒父母,但後來也找到了可以感謝父母的地方,有潛意識不忍責怪父母但怪當地風氣的……很多案例,可以借鑑一下,這樣也許更接地氣容易理解!


作者:箜

若是同頻夥伴,歡迎留言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