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往事(11)尚店,青山寨碾子河

【尚店是隨縣三裏崗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三裏崗鎮東北部,與均川鎮七條毗鄰。上世紀70年代的十年,我家就下放在尚店的火石沖天子崗。當時尚店還是個小公社。

下放的時候,父親不到三十歲,回城的時候,父親還不到四十歲。父親說,如果忽略在武漢長大的童年時期,尚店應該算是他的第二故鄉,人生的壯年,在這裏度過,箇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他說嚐盡了箇中滋味。

如今,父親81歲了,閒暇時,他就寫回憶錄,用日記方式片斷地寫,今天發表的,是他有關尚店的一些記憶。】

上世紀七十年代,尚店是三裏崗區下轄的一個小公社,後來改成了管理區,下轄紅軍、紅巖、紅兵、紅英、紅峯、紅日幾個生產大隊,尚店街所在地在紅軍大隊。我下放的火石衝當時名叫紅巖大隊一生產隊。

火石衝是尚店往佛爺嶺去的一條大山衝,衝裏有條砂土公路,順公路從尚店往三裏崗方向走兩公里,有個天子崗,天子崗下的井窿子,就是我家下放住了十個年頭的居所。井窿子是當地土話,因我家門前的坎子下有口水井,村民們便稱“井窿子老付家”。

砂土公路就在我家西面十來米,順公路沿東南方向延伸,經馬家祠堂、仙人洞,上坡到佛爺嶺,翻過佛爺嶺下到虎頭巖,再向前不多遠就到了三裏崗街上,離我家全程估計有15公里。

順屋側公路向北,上個百十來米的小山坡,就是天子崗,過幾個丘陵延伸到刺崖子,刺崖子下是條河,順河邊上坡就到了有名的尚店,即當時的尚店公社所在地,離我家大概有2公里左右。

天子崗的來歷,頗具傳奇色彩。聽當地人講,明朝皇帝朱元璋(號洪武),早年鬧農民起義時,隊伍經過這裏,朱元璋曾坐的崗上歇歇多時,老百姓爲紀念他而起名“天子崗”。

天子崗靠東是一座擡頭掉帽子的高山,名叫青山寨,據說是尚店這裏最高的山峯,山頂上有座石砌的小廟,名曰“洪武寺”,大概也是爲朱元璋方圓其說的;青山寨山頂還有個十來米高的現代鋼鐵架子,架子上面有根長木頭,說是航空線的航標,但究竟是做什麼用的也無可考。遇到雨天來臨,遠望青山寨頂,雲霧繚繞,大有仙境之意。

青山寨下有條河,叫碾子河,河邊的碾子是否還有,已不可考。其實碾子河就是均水的上游,從尚店溯河而上可到紅英、紅峯的深山裏,河水向下流到七條,再流到均川,就叫均水,均水再向下匯入隨縣的溳水,溳水自隨縣以下叫府河,流入長江。七十年代,從尚店到均川的公路還沒有修通,傳聞從尚店修路到蔣家小河再到均川七條的包家巷子時,修路死人了,這個山埡就叫“死人埡子”,公路就停修了。那時想從尚店到均川,人們就沿着均水走,過河則不停地穿鞋脫鞋,老百就把這段路叫“二十四道腳不幹”。下放尚店十年,每次到隨縣縣城,或是到均川趕集,我都要走這條路,說是20里路,但幾乎要走整整半天。到了均川,再買5角錢車票搭班車,就可以到縣城了。如果趕不上班車,則要走到隨縣,這段公路也有15公里。

青山寨下的碾子河,一年四季河水齊膝、清澈見底,從尚店往新集去的河口搭有木橋,木橋是用三四根櫟樹並排紮起,搭在打進河牀的木樁上,走在上面顫顫巍巍。夏季漲洪水時,橋便被沖毀了,毀了則再搭。尚店老街上有中學,後來在河對岸山頂又建了新校,我在這裏教書時,夏天經常遇到碾子河裏的簡易木橋被沖毀,好在山洪來的快,去的也快。洪水退了,捲起褲腳就過河了。崗上新建的這所學校,生源最多時辦了高中,後改回初中,現在是尚店小學。

碾子河邊通往三裏崗的小公路依山而建,從尚店街下刺崖子仰望青山寨,又陡又高,據說以前的人們到尚店,必須通過刺崖子攀登爬山走羊腸小道,後來,爲了發揮拖拉機的運輸作用,就依山傍水開闢了這條通往三裏崗的簡易公路。

刺崖子下面就是垂直向下的碾子河,坡底的河中,立着一個活象一條船一樣的巨石。估計約摸有幾十噸重,長腰子形狀,石船頭尖而上,翹首望天,巍然不動。據當地人講,船雖然不動,然水漲船高,五四年的大水也淹不到它。又傳說每到漲水,船就會順水而下,當地人把這個石船稱爲神船,怕它跑了,就把船頭鑿了一個豁口,從此,石船就永遠停在了刺子崖下,昂頭望着山坡上的尚店。下放十年,買東西經常要去尚店,每次走過去、走過來,必須經過碾子河邊的刺崖子,也會自然地望一眼河中的船石。它是那樣堅定不移,又是那樣巍然而立,船頭卻一直迎着岸邊高坡上的尚店小街,向人們致意。

尚店是古時人們行走歇腳的過路店,很古老。七十年代初,我還見過從尚店腳下的碾子河放木排去下游的船幫。我下鄉時,這裏已是小公社的所在地,老街上有供銷社、信用社、食品所、衛生所、收購站、農機站等,還有個小餐館,是這一帶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小中心。我們購物、看病、必到尚店去,乃至當時看巡迴的露天電影,過年時各大隊的文藝匯演,也必須去這裏。

尚店老街在碾子河邊的小崗子上,街長近百米,呈“L”形。民居對門而建,青磚黛瓦,馬頭牆參差錯落其間。沿街的大門多是可拆卸的響板門,拆下門用板凳支上就是鋪面了。街道隨彎就彎,路面是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街上傳統的供銷合作社商店,用的是木製櫃檯隔斷那種,賣些日雜百貨,食鹽、肥皂、煤油、布匹什麼的,食鹽是籽籽鹽,1角7分錢1斤;其它緊俏物資多半要票,布票、糧票、供應券什麼的;收購站收些農民賣的蜈蚣、黃荊條、茯苓、天麻之類的土產藥材,還有點豆腐用的石膏;農機站裏有兩臺拖拉機,一個“神牛”,一個“東方紅”,不下地耕田,也不收割,只負責從三裏崗運日雜用品到尚店;衛生院在崗子頂上,還有個中草醫張先生診脈,醫生都是赤腳醫生。

尚店食品所在山崗南頭,所裏收雞蛋,5分錢1個或者5角錢一斤。賣了雞蛋買鹽,是當時尚店農家最普遍收入來源,俗稱“雞屁股銀行”;食品所最重要的另一個任務就是收牲豬派購,當年農村規定,每家每戶每年只有賣一頭130斤以上的豬給食品所之後,拿到派購證,過年才能自家殺一頭豬。記得下放後的第二年,是1972年吧,把第一頭豬喂到130斤,從火石衝趕豬到尚店,豬沿途拉了不少屎,到食品所過稱不夠130斤了,當時的食品所長張緒明看到我家是下放戶,破例收了豬,到了年底,我家殺了另一頭豬,只有48斤半邊,老鄉們戲稱我家殺了頭“蜘蛛”(豬的諧音),可見殺的年豬多小啊。

後來,食品所的張緒明和我成了朋友,兩家也都成了朋友,還帶動他的內弟楊天富也和我家成了朋友,幾家人象親戚一樣走動。張緒明的家離三裏崗街邊不遠,七八年,恢復中考高考,長子付強讀初中,拔尖到三裏崗街上“社小”讀初三時,就寄住在他的家裏。當然,這是後話了。

現在的尚店老街,已經漸漸廢棄了。曾經的供銷社、信用社、食品所、衛生所、收購站、農機站、衛生院等,早已不見了蹤影。尚店新街搬下了山崗,延伸到了碾子河兩岸,碾子河上也修築了公路橋,再也不怕洪水沖垮了。河裏的那隻神石船成了一堆碎石,湮沒在蔥鬱的樹林裏,再也瞧不見那往昔巍然的模樣。

滄海桑田。尚店還是那個尚店,只是從公社變成了村;青山寨依然聳立,封山育林讓它變得更加蒼翠;碾子河依然日復一日地靜靜流淌,流走了歲月,流逝了時光。

(圖片:現在的正在被漸漸廢棄的尚店老街、遠處的青山寨、碾子河。  文章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