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巴子國故邑,蜀漢設郡稱固陵|川江遺蹟典藏

峽江多紛爭,蜀楚久抗衡。

誰知亡命漢,它鄉成故陵。

古川東雲陽縣有故陵鎮,因故陵沱而得名。《雲陽縣志》載:春秋時期雲陽爲庸國地,後來庸國被楚國滅掉,雲陽屬楚。當時這裏有一片森林,名爲古林。而在古林的長江裏,有一個回水沱,故稱古林沱。後值楚都丹陽時,於古林北江側葬親王六位。久之,古林之名遂諧音成故陵,且沿襲至今。

任乃強《四川上古史新探》稱:巴人族羣來到長江三峽地區後,投到以鹽立國的巫臷王國統治之下,成爲巫臷王國的附屬部落,被安置在今雲陽縣的故陵鎮,靠水運經營鹽業過日子。由於巴族經營鹽業有功,“便亦進爲諸侯,而有巴國產生了”。巴國是由故陵發展壯大,故陵乃巴子國故邑。

故陵地名,《三國志》、《晉書》、《華陽國志》、《水經注》等著名典籍均有記載: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益州牧劉璋曾於此設立固陵郡,轄朐忍(今雲陽)至魚復(今奉節)一帶地域,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代劉璋牧主益州,於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循舊制復置固陵郡,轄朐忍、魚復、羊渠(今萬州)、漢豐(今開縣)和原屬宜都郡之巫(今巫山)、北井(今巫溪)六縣。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改名巴東郡並遷出郡治。前後兩次郡治,總共不到20年。

《雲陽縣志》載:故陵古墓羣位於故陵鎮西側的帽盒嶺。《水經注》載:“江側有六大墳,庚仲雍曰:‘楚都丹陽所葬,亦猶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爲名也’”。

故陵古墓羣高出江岸約100米,封土堆呈圓錐體形,高約40米,底部周長約500米。三峽水庫蓄水前,文物部門曾組織力量實施較大規模發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