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老同兴酱园的前世今生

我写的《寻找乐山全家福》一文在公众号发布以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文中插入的两张订婚结婚证书,更是激起千层浪。

远在岭南的网友在转发评论文章的同时,还提供了一些信息。接着,来自浙江绍兴的Y.Y霞读者私信告诉我,她是照片中新郎新娘的大女儿。又经读者迟晓牵线搭桥,与出生在1948年的应震懋先生建立了联系。


应震懋先生是旧时乐山老同兴酱园老板应仁厚的儿子。

说起老同兴,我们要先讲讲同兴酱园。根据应震懋先生口述,再参考百度、搜狗上的词条,同兴酱园是清末民初,由浙江省绍兴市兰亭乡的应祥焕与叔伯兄弟两人在湖北沙市创立。之所以取名同兴,来自《周易  系辞上》,"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同兴酱园除了应祥焕叔伯两兄弟持有大股份外,还有其他人持有部分股份,比如家在浙江诸暨的汤志轩就持有500元同兴酱园股份。

民国六年(1917),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了长江流域许多城市,湖北沙市几乎成了水中泽国,同兴酱园遭遇了灭顶之灾,应祥焕心灰意冷回到绍兴老家。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地区经营杂货店的汤志轩,为避免财产遭受损失,把资金和业务转移到上海,开始把目光转向酱园业,在一个中间人的提议下,决定增资并改组沙市的同兴酱园,补齐原有的总股本1万元,汤志轩从过去的小股东一跃成为最大的股东。原来的同兴酱园改名为"老同兴绍酒酱园"。

人们说绍兴人就是凭三只缸走遍天下,第一支缸是酒缸,绍兴黄酒;第二支缸是酱缸,早在光绪年间,绍兴人生产的酱油豆瓣,在全国有几百家作坊;第三支缸是染缸,直到今天,绍兴的纺织印染技术仍然是全国数一数二。


老同兴酱园在汤志轩的率领下,开启了新的历史。

原来的大股东应祥焕从此退出经营管理,回老家靠老同兴每年的分红过日子。把自己刚满十二岁的儿子应仁厚交给汤志轩。从此,应仁厚跟着老同兴大老板汤志轩,从生产酱油、豆瓣的每一个环节学起,又学记帐,包括经营管理,成为汤志轩手下的得力助手,经常委派到各地工作。

老同兴在汤志轩的领导下,仅西南三省,设立了万县、重庆、宜宾、乐山、雅安、成都、贵阳、昆明等老同兴酱园,生产销售两旺。

位于乐山的老同兴酱园,1934年创办,负责人是绍兴人朱荣棠先生。绍兴朱家,源自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又称朱文公。

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鲁迅先生家的百草园正是卖给了朱荣棠的父母。

1939年8月19日,日本飞机36架,对古城乐山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数十枚炸弹和百余枚燃烧弹,把以木建筑为主的乐山城毁掉了三分之二。民众死伤超过四五千人,数万人无家可归。位于县街君子巷的老同兴酱园全部埋在火海残壁中,损失惨重。


按照老同兴酱园总老板汤志轩的指示,正在成都老同兴工作的应仁厚,带着成都生产的酱油豆瓣等乘船来到乐山。一方面继续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协助朱荣棠先生恢复重建老同兴作坊。

应仁厚在乐山租住在县街一家姓尹的房子里,那房子就在解放后设立的二派出所旁边。尹家有个女儿,曾经在玉堂街理发店工作,现在怕有七十来岁了。

老同兴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酱园在各地的管理者,就像今天的职业经理人,随时会按照总老板的要求,奔赴到需要的地方。要么开创新业,要么接手旧业。因此,老同兴的职业管理者都不在当地购房置地。应仁厚尽管在重庆、贵阳、成都工作多年,仍然没有自己的私宅。

乐山老同兴酱园,于1939年底重新择址建厂,选在御史巷。那个地方同样被日本飞机炸成废墟,老同兴以较低的价钱租用。很快恢复生产,产品除供应乐山,还包括五通、犍为、夹江峨眉等地。

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江源在他的回忆录,《万山不许一溪奔》书中写道:老同兴酱园有个营销策略,有人担保,第一次可赊帐,卖完后交钱再贩下一批货。江源的父亲就是靠一根扁担,去五通桥批发老同兴酱园的豆油豆辨酱,一路挑回踏水乡下贩卖。不仅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还学着老同兴,自己做起小作坊。

两年后,乐山老同兴酱园负责人朱荣棠先生家里有事,回到浙江绍兴,后又委派去了江西南昌的老同兴酱园工作。

乐山的生产经营开始由应仁厚负责。

年轻帅气又有能力的老同兴酱园老板,二十多岁还单身,自然引起媒人的强烈关注。住在育贤门石家大院的人,为应仁厚介绍了自己的亲戚,一家做小百货生意,老家在乐山海棠湾,靠近石柱山地方的周姓女子,她家那时已搬到铜河𡎚十七号。

应仁厚是一个传统的人,有四弟兄,他在家排行老二。大哥在沙市酱园负责,老三在重庆老同兴管帐,老幺在老家。应仁厚把有人给自己介绍对象的事写信报告了父亲,1946年初,应仁厚的父亲应祥焕从浙江绍兴老家一路风尘来到乐山,很是满意这门亲事。1946年2月6日,在介绍人和证明人的带领下,应仁厚正式与小他六岁的周素容订婚。


这一年应仁厚二十八岁。

同年4月28日,应仁厚与周素容正式结为夫妻。老同兴酱园的总老板汤志轩从重庆亲自来乐山,为应仁厚主婚。

婚礼在玉堂街"全家福大礼堂"隆重举行,这是当时乐山最豪华的餐厅。属于商人陈云浦的产业,以每月三十个大洋出租给江苏人许昆山、赵玉才和当地名流开饭馆,有中餐和西餐。楼上楼下可以容纳三四百人。

婚礼介绍人罗素云、陈树清是新娘家的亲戚,证婚人朱星南是乐山士绅,关系多,在应仁厚差点被抓壮丁的时候帮了大忙。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乐山,掀开了古城乐山新的篇章。这时候应仁厚已经有一儿一女,仍然没有自己的房子,继续租住在尹老师的院子里。按照当时的政策,作为老同兴负责人的应仁厚加入了乐山县工商联合会。

1952年前后开始"三反五反"运动,应仁厚被人举报偷税漏税,受到批判,酱园作坊收归国有。幸亏应仁厚在乐山只管着老同兴酱园,自己没有任何不动产,连住房都是租别人的。

遍布全国各地的老同兴酱园基本上都是同样的命运。心灰意冷中,已经回到浙江老家诸暨县店口镇的老同兴总老板汤志轩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

乐山市市中区文史资料第十八辑署名雪凌写的《解放前后乐山酿造业概况》,说汤志轩是乐山老同兴酱园的老板,临近解放四处逃亡,曾经想逃亡台湾,1950年病死在宜昌。据应仁厚的儿女回忆,这个说法不准确。

1955年公私合营,乐山老同兴酱园与其他几家大大小小的酱园一同并入乐山全华酱油厂。老同兴酱园的老板应仁厚担任全华厂第二车间副主任。

1957年"反右"运动,应仁厚参加工商联召开的会,说了"外行不懂生产,偏要领导内行。"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车间挑煤和擡酱缸,结果椎间盘受伤,站立困难。即便这样,每个星期都要站高板凳,弯腰接受职工批判和交待问题。


应仁厚打成右派后,大女儿从县街小学毕业,被剥夺了上初中的权利,只好到居民小组参加临时工作,糊火柴盒,每天收入两角钱。

1961年,应仁厚的父亲应祥焕病危,应仁厚请假回到绍兴兰亭乡下,老四幺弟当时担任公社管区委员,说得上话,知道二哥应仁厚的处境后,建议他带着一家人回来当农民。

1962年,正巧赶上国家号召城里人下乡务农,应仁厚愿意回老家当农民的报告获得批准,当年12月14日,应仁厚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在张公桥车站坐车离开了乐山。

那个时代,因为一句话,一段工作经历,甚至一个决定,不仅左右了一个人的命运,还连累一大群人。

应仁厚1939年底来乐山,1962年底离开乐山,他在乐山立业成家,度过了23年的时间。

1979年经济逐渐恢复正常。回到浙江绍兴农村当农民的应仁厚,从当地统战部了解到过去公私合营的处理政策,便把自己的情况写信给乐山相关部门。引起乐山重视,派出全华酱油厂的人事干部专程去了浙江省绍兴县华亭乡大庆村,在了解应仁厚的情况后,正式发文为应仁厚摘去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乡当了17年农民后,应仁厚的户口又成了城里人,并办理了在国营企业的退休手续。

按当时政策,应仁厚的儿子应震懋顶替父亲的退休指标,30岁农转非,从绍兴农村又回到乐山全华厂参加工作。妻子也安排在全华厂大集体。

应震懋先在厂里烧锅炉,人勤快肯干,又调到车间,后来入了党,当了厂里的供销科长。

应仁厚退休后经常住在乐山,过了十五年平静的生活。1994年8月23日在乐山去世,骨灰存放在五通桥多宝寺,后来应震懋退休后迁回浙江绍兴兰亭安葬。


应震懋的女儿在乐山城郊中学毕业后,进入市财贸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回全华厂。一家四代人皆与酱园有缘,从应祥焕到应仁厚,再到应震懋和他的女儿,虽然经历了难以言说的苦难,依然象古话说的,花果飘零 ,灵根自植。

这便是民国时期乐山老同兴酱园的前世今生。

以上故事皆因乐山泌水院古董商收藏的两张照片引发的。


(本文根据应仁厚的儿子,现年73岁的应震懋讲述,并参考了相关资料。迟晓、邓洪秀、程川等提供帮助,一并致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