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湖山裏人家打稻穀的桶王

        漫長的歷史長河裏,湖南農業在全國產糧屬大省,歷朝歷代屬必爭之地,水利便捷而得“漁米之鄉”的美譽;地處五嶺山脈湘南地區東江湖山裏人一直種植單季稻,稻穀品種有人高,解放後從浙江引種矮水稻,雙季稻後,山裏一畝田變成了一年兩畝,大大地提高年產量能力,解決了山裏人喫飽飯這一生存的大問題。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山裏沒有打稻機,割下來的稻脫粒完全靠甩打,桶王接稻穀幾百上千年,分田到戶時桶王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桶王是什麼?老輩人還記憶猶新,現代人幾乎沒見過;桶王顧名思義是屬王的桶,最大的有一米八直徑,高八九十公分,底和腰扎兩道篾箍,壁板厚兩點五公分,幹桶重量六七十斤,平常一個壯勞動力扛在外壁板中心,雙手握住邊沿板就能揹着行走。

        桶王泡谷種用三十度左右的水,直泡到穀粒漲發,白芽露出穀殼;犁田用秧耙刮平秧田,水略低於秧田,撒入發了芽的谷種,插竹片呈向上的弓形,秧田寬米多,間距幾十公分一格,秧田多長插多遠,蓋上薄膜形成保溫育秧室,待秧苗約寸長,根據氣溫調節秧室內溫度。

        山裏人收割稻穀必用桶王打稻脫粒,桶裏斜放塊竹夾板(挾持),當地人稱“響子”的物什,酷似竹枕頭,比竹枕寬大,沒桶高呈四方,竹片橫着排列,打稻時夾板陡斜桶壁邊,稻穀甩夾板上稍向後拖,穀粒落入桶王中;水稻未改革時三百多斤一畝的產量,山裏田畝小,一些小田割不到百十茬,抱着水稻禾草堆在桶邊甩,移動桶王田與田相距不高,加上水田有浮力,扯幾株帶泥的稗草墊在田埂上,桶王滑上田埂稗草上,腳用力一踹便飛到另一坵田中,看到這一系列動作滑稽又好笑。

        剛引進浙江矮水稻,有種叫農墾五八的品種,顆粒飽滿,單株有百十粒,產量極高,畝產能達五六百斤,縣裏在各鄉推廣,吸引了很多生產隊種植,豐收的喜悅給生產隊帶來了興頭,大部分種農墾五八,長勢喜人,收割後發現脫粒不好使,甩幾下掉不乾淨稻穀,谷與穗死活不分離,沒其它辦法只能硬着頭皮甩,多加勞動力打稻穀,一天甩下來膀子疼得如脫了臼;生產隊嫌打稻太辛苦種子都沒有留農墾五八。水稻品種一代代更新,脫穀粒的形式在改進,人工打稻機爲解決脫穀粒而產生,大大地提高了生產力。

        剛有了打稻機,生產隊兩個桶王閒置在倉庫角落裏,幾個小朋友從倉庫把桶王滾出來,轉到汲水處接水當水池,很久沒用底部和板壁開了坼,漏水接不了,放在水裏泡了幾天,爛棉布塞,棕須堵,泥巴糊,終於接滿了水;豔陽高照的秋天裏,桶王嬗變成了游泳池,精光吊吊地在桶王中戲水,度過了美好的整個秋天,不知何時桶王年世已老,殘肢暴殄天物地曬在汲水井旁,兩道大篾箍已不知去向。

        有次見到桶王在東江河中的竹筏一端,底部約兩尺多寬鋸了道凹槽扣在竹筏上固定,不知竹筏主人要用它作何用途?把桶王作筏主體,未必把桶王當成棲息地?時間不長,水面上再沒見到它身影。

        參觀韶山沖,炭子衝見到過它,當要描素它時特意到五嶺農耕博物館與它再敘前緣,問及工作人員桶王上的竹夾板叫什麼時,她吱唔了一會,沒告訴我答案,特寫下此篇,作爲對吱唔的補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