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萨长史观”的幕末史

半藤一利的《幕末史》是“反萨长史观”的幕末史。在这本三百多页的书里讲完乱成一锅粥的幕末不容易。

佩里来航的外来刺激激起了幕末时期的曲折动荡,“开国”或“攘夷”的争执、天皇与幕府的争权,再加上其各个层面的复杂矛盾,多股力量纠缠在一起互相撕扯,国运、阶层利益和个人主张交错,很多人物借机登上历史舞台试图实现个人的理想、一展宏图,好长时间内哪一派也无法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幕府时代就在这样跌跌撞撞的撕扯中走向了终点。

作者半藤一利自小在学校中被灌输了“萨长史观”的观点,然而现实生活中从所谓“贼军”角度的真实见闻又给他讲述了截然相反的故事,所以他内心对“萨长史观”的疑问从未消散,终于在这本《幕末史》中完整表达了他的“反萨长史观”观点,“自幕末至明治的政治斗争,正是萨长欲代替德川号令天下而进行的。”

幕末形势反复多变,不同派系领袖人物的观点也发生过反转,导致事态发展过程更加错综复杂。幕府内曾短暂出现过的优秀组合,遗憾地在对立观点争执之下被拆散了;有资质有能力的人物,偏在正需要其发挥领袖作用时逝世,让半藤一利眼中“对政治一无所知”的人掌握了权力;同一天发生的幕府大政奉还建白书和萨长倒幕密敕,庆喜的“无反抗朝廷之意”和西军“打到底”的来势汹汹,都让戊辰战争显得不那么正义。

这样看来,幕末这段历史确实很讽刺。为日本错失的有利机遇、为众多有能力的核心历史人物的早逝、为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荒谬性、为了历史走向的不尽人意,在叙述过程中,半藤一利多次以后见之明表达对历史讽刺性的感叹。

半藤一利认为,庆应元年确定开国国策后,幕府、朝廷和各藩至少在意见上达成了一致,这原本是建设新国家的良机。恰在此时,萨长西军推动尊皇攘夷运动演变成了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尊皇倒幕”运动,把日本引向了战争。

他们的真实目的是通过战争夺取权力,如同半藤一利所说,“对天皇的忠诚排在第二位,权力斗争才是第一位”。而在夺取权力之后,对于建设怎样的国家,却没有明确的蓝图和理想。戊辰战争结束后,明治政府内的争权夺利仍在延续,半藤一利称之为“古代日本道义主义者西乡,与代表近代超理性主义建设与秩序的政治家大久保之间无法停止的‘私斗’”。

因而,半藤一利对“明治是创造现代日本之母体”论点始终抱有疑问。

值得一提的是,幕末的人原本称呼“天皇”为“内里”“帝”或“禁里”,民众则称“天子样”,当时几乎没有“天皇”这个词。“天皇”这个庄严的词语,是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等提出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的宣传口号时才适时出现的。他们精心塑造出“天皇”这个庄严的称谓,也的确让毫无实权的天皇保持了令人敬畏的权威,在关键时刻让天皇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和影响力。

在半藤一利看来,戊辰战争可谓幕末时期的“关原合战”。他认为,参与其中的日本各藩关心的只是藩的存续和将军的个人利益,根本没有从更高层次考虑整个日本的文明延续和长远利益。

与此相反,半藤一利对胜海舟非常肯定。胜海舟主张开国、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一生致力于建设海军,在戊辰战争中为平安开放江户城做出了卓绝努力。他认为,胜海舟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德川家,更不是为了萨摩藩和长州藩,而是为了整个日本国。

胜海舟超越了所属藩地的意识局限,不计较所属藩地的利益得失,而是以全局角度看清日本大势和国际趋势。半藤一利认为,胜海舟是幕末时期唯一一个能够拥有这样眼界格局的杰出人物。


2021.01.30雾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