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陌生的經驗》是節目也是一本書,陳丹青帶給我們的啓發有哪些?

首先,《局部》是理想國做的一個節目,其次纔是由節目中陳丹青寫的文稿整理成的書籍《局部:陌生的經驗》,也叫《陌生的經驗:陳丹青藝術講稿》。

衆所周知,陳丹青是文化名人,他的亦師亦友的朋友是近幾年在國內名氣漸漲的作家木心。先有陳丹青將木心先生的著作推薦給國內讀者,後有陳丹青建立“木心美術館”,陳丹青下了不少心思。

木心先生今天不做介紹,只說陳丹青,他的藝術天分毋庸置疑,年少時期就畫了《西藏組畫》,在美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進入清華大學任教,或是對於教育體制不滿,或是追求藝術生活,不多久又有了辭職的新聞,一時引發各界猜想,再次名聲大躁。

後來陳丹青旅居國外多年,看展覽做藝術,結識木心,想是有了《局部》的生活經驗。回國後,和理想國合作參與《局部》製作,於是有了節目而後有了書。

01

如果說書籍和影像有什麼不同,對於我個人來說,看電視節目,可能更注重於放鬆自我,追求畫面帶給人視覺上的享受。

而真正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免要正襟危坐,想象力被充分打開。一會跟着文字遊覽全世界的藝術長廊,一時又穿越時空,回到900年前,看看中國古代的宮廷畫家王希孟,是否還在登高望遠、聚精會神在描繪《千里江山圖》。

讀這本書,即使不刻意,也會記住很多畫家的名字,除了熟知的梵高、塞尚、馬奈、莫奈,更能簡單瞭解卡拉瓦喬、關慧蘭、徐揚、布法馬可這些不是很熟悉的畫家……

對我個人而言,即使沒有那麼強烈的繪畫願望,也會有了解藝術史的衝動。可以準確地說,這是一本可以帶你愛上藝術的入門書籍。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被畫家的命運所打動,很容易被那些不起眼的畫作所震驚,很容易捶胸頓足,深感自己的平庸……

02

對於陳丹青,看他的長相上癮、聽他的節目上癮,讀他的文字也足夠上癮。

可以說,他的文字很有辨識度,彷彿和中國現代的白話文體系有所偏離,他的文字裏有粗俗易懂的成分,也有古色古香的部分。

他的書,我讀過四五本,其中有《退步集》《退步集續編》《笑談大先生》,還有南方週末的採訪集《藝術變得好可憐》。

我是下決心要把陳丹青所有書籍看完的,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個人覺得自己在他身上汲取了很多精神力量和思辨角度。

通過陳丹青的推薦,我看了梵高的畫作和《親愛的提奧》,也對傅雷先生的《世界美術二十講》,更對之前從不敢想的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摩拳擦掌、準備展開強烈攻勢……

比如他總是說自己讀書太少,可是談起理論和藝術來,我發現他提到的作家和哲學家自己竟然一本都沒有讀過,不由得臉上發燙,深覺慚愧。

作爲一個讀者,通過他的安利來下定決心去讀一本書是幸福的。讀書就是這樣,深信你所讀過的作家,並緊緊跟隨他的腳步,然後內化成爲自己的東西,萌發時刻想與之辯解的衝動,那才叫學有所獲。

03

陳丹青批判中國教育制度、建築風格,還有繪畫、攝影、寫作和音樂,每一個社會問題他都可以談一談。往往有着更爲奇特的角度,直擊要害,令人信服,但也有人批評他在具體事件上又顯得事不關己。

在中國談魯迅的人成千上萬,而他另闢蹊徑,談魯迅的家世、魯迅與死亡的關係,魯迅與美術的另一面,讓魯迅成爲一個真實鮮活的人,而不是一面旗幟,一個現象,也不僅僅是民族魂。

話題再回到《局部》,看書的時候總會給我一個教訓,無關藝術理論、無關文學創作,我總會想起張愛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仔細一想,好像不是那麼正確。

局部是什麼?是藝術的審美,是觀賞的角度,還是不被重視的命運?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

還有我們對於天才的認知,其實世界上天才多如牛毛,只是欣賞者鳳毛麟角。

每一個畫家都有他的創作軌跡,每一幅畫都有它的命運。文學創作、音樂創作、攝影都一樣,有的創作者死後才小有名氣,而有的年少成名卻德不配位。

陳丹青說:“藝術史本來就是勢利的。”海明威說:“前輩的畢生寫作,不過換來後輩的幾行。”

但我們作爲讀者,不能勢利,既要關注那些成名的經典,更爲重要的是,發現那些局部的、不被人重視、真正可以震撼人心的作品,帶領它們走進芸芸衆生之中,開始受人尊敬和追捧,這便是一個讀者的使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