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販賣焦慮成爲一門好生意,我們如何不成爲韭菜

你會經常爲下面這些情況焦慮嗎?

這個月又要交房貸車貸了,好焦慮。

孩子又沒考好,成績一直上不去,好焦慮。

這月的業績又完不成了,好焦慮。

看着原來跟我一樣起點的人現在似乎混得都比我好,好焦慮。

哪怕有一天閒下來,沒什麼事情需要乾的時候,我們也會開始沒有任何理由的焦慮。

2019年2月,國家衛健委及科技部做了一次精神疾病方面的調查,結果被刊發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上。

本次調查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157個縣區,抽取了38593戶家庭。最終32552人完成了針對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等七類精神障礙的調查。

結果顯示,中國成人精神障礙終生患病率爲16.57%

相當於在我國近14億人口(成人11.4億)中,約有1.8億人,在一生中會得精神障礙以抑鬱症爲主的心境障礙、焦慮障礙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患病率7.6%,約8000萬)

社會的發展好像對於大衆壓力更大了,人們反而變的更加抑鬱和焦慮。

爲什麼,這些焦慮和抑鬱到底來自於哪裏?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本身進化不大

十年前,沒有滴滴打車,我們可能需要在路邊等很久的出租車,公交車。

二十年前,沒有電子支付,我們每天必須帶着錢包,買賣東西必須拿現金交易。

三十年前,沒有電商,買什麼我們都必須去百貨商店購買。

記得小時候坐火車去杭州,短短兩百多公里,火車需要開八個多小時,現在高鐵只需要一個小時。

以前人們溝通主要是靠寫信,等上一個星期對方纔能收到,然後再等一個星期收到對方回信。

現在連電子郵件我們都已經嫌慢了。

短短三四十年,一切事物似乎都快了好幾個數量級。

所見即所得越來越成爲這個世界的一種趨勢,各個方面正在往便捷、直觀、快速方面發展。

比如你要找一個人溝通,視頻通話,瞬間,那個人的音容笑貌實時展現在你面前。

突然想喫十公里外一家小店的酸辣粉,手機點點一個小時就能送到你手上,整個流程實時掌控。

想看看未來世界,打開電視,各種科幻大片任由你選,還想身臨其境戴上3D眼鏡給你所有你想要的想象。

科技的進步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人類本身卻沒什麼變化。

一個宋朝人跟現代人比腦容量相差並不大,你能說你比那時候的人聰明幾十倍上百倍嗎?

唐朝人懷胎生子需要十個月,現代人依然這樣。

你想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在現代社會哪怕擁有各種優秀老師先進方法,能找到各種聲音影像資料輔助,你依然需要一個個單詞的背,一句句的聽,依然需要學夠多少小時才能領會掌握。

更別說現實中還有這麼多抖音需要你來刷,這麼多影視劇需要你來追,這麼多明星緋聞醜聞需要你來喫瓜。

所以真學起來你未必比一個明朝人學的更快。

現實的發展速度和自身能力提升的速度就有了一個巨大的差距,我們產生了對個人提升的速度焦慮,對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的自律焦慮,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焦慮

這些焦慮歸根結底來自於:自己想要的與自己能要的之間的差距

王小波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在自己無能的憤怒。

現實的焦慮也非常好地詮釋了這一點,我們的慾望很大,能力有限,而且又缺乏耐心,所以我們很難得到我們想要的。

人的本性是避難趨易,急於求成,本質就是想同時做很多事情,要很多東西,做一點事情就希望立馬看到效果。

現代資訊的快速廣泛傳播帶來的負面效應

現代社會,手機似乎已成爲人身上一個新的器官,出門不帶錢包沒事,不帶手機就麻煩了。付款,買火車票,飛機票,都需要通過手機完成。

各種信息也通過手機被推送到每個人面前,每個人的關注回覆讓熱點更熱,形成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直到有新的熱點出現。

比如前些日子的鄭爽事件,簡直是互聯網喫瓜羣衆的一次狂歡,就算你不知道鄭爽是誰,也會推着你不得不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對於明星或公衆人物這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讓一個人迅速走紅,也同樣可以讓一個人瞬間聲敗名裂。

對於普通大衆,同樣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以前我們只知道隔壁王二家賣了一頭牛賺了5000,稍遠的鄰村張三去年去外地打工帶了20000元回來,真不錯。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了鄭爽拍一部戲居然可以賺1個億,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女孩已經完成了普通人幾輩子人都賺不到的財富積累,請問對於一個月就賺五千一萬的普通人是怎樣一種刺激?

之前我們一直認爲月薪1w並不算高,如果在一線城市可能只能勉強維持溫飽。

但是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爲30733元,平均一個月爲2561元,離萬元收入還差7439元之多

全國人口中收入最高的20%的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爲64934元,佔少數的超高收入者拉高了整體水平,相應的年收入在6.5萬元以上的人羣不到10%。

由此可知,理論上如果你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萬元,你就打敗了90%的中國人。

月薪過萬,哪怕是在北京,也已超越90%的中國人了。這個數據或許讓大家很難相信,因爲在朋友圈抖音裏無不充斥着本科生爛大街,人人月薪過萬。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李迅雷在一份經濟報告中講到,“國內10億人沒坐過飛機,5億人沒有用上馬桶。”

是不是很驚奇?

現實中大部分人都達不到月薪1w,但是大家卻都對月薪1w不以爲然,爲什麼會這樣?

這種認識偏差首先來自於信息在網絡上的高速廣泛傳播。

什麼樣的信息能成爲新聞被傳播?

一隻母雞下了一隻蛋,顯然這種常識性的東西不會有人去看,但是如果寫的是一隻公雞下了一隻蛋,而且這隻蛋還是藍色的,這就有很多人去瀏覽轉發了。

人們的注意力只會被各種驚奇刺激的內容所吸引。

所以大家都在傳播有人月薪五萬十萬,這樣的信息纔會有人去看。

互聯網的傳播機制天然對信息進行過濾,讓那些超過常人吸引大家眼球的東西更容易傳播。這樣慢慢就在大家心裏形成一些不正確的認識。

焦慮來自於比較,互聯網無限擴大了這種比較範圍,哪怕這種比較並不真實。

技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絕對落差變的更大

碧桂園從1992年成立到千億市值用了20年,

拼多多從成立到市值超千億用了5年,

互聯網正在讓一些人以光速積累財富。

之前的萬元戶已經很了不起了,現在用億元戶都不能描述一些人的富有了,他們已遠超億元。儘管這些人很少,但是互聯網卻讓這些傳奇故事到處傳播。

哪怕現實是90%的人月薪都沒超過1w元。

這些人,這些傳奇,給我們這些身處社會的人帶來各種無形的壓力。

我們的幸福指數,滿意度並沒有隨着工資的提升,生活的富足而提升相應水平,人人似乎都變的越來越不知足。

大家開始變的浮躁,變的沒有耐心,變的更加藐視客觀規律沒有底線。

每個人都在焦慮自己發展的太慢,都在焦慮自己賺的太少。

而有些人乘機出來販賣焦慮,利用大衆的焦慮感來割韭菜。他們自己不能像馬雲,馬化騰那樣創造偉大的公司來實現財富的積累,但是他們可以靠販賣焦慮割韭菜來完成財富自由。

很多的焦慮就是由他們創造出來的,他們正在網絡上傳播各種焦慮,以此達到個人目的。

如何讓自己不焦慮

這個社會實際遵循的還是叢林法則,每個人都需要充分競爭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競爭就會有得有失,完全不焦慮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應該想如何讓自己更平和,更坦然面對這個世界,焦慮就會變少一些

1.認清現實,努力發現世界的本來面目。

你對現實世界理解得越深刻就越不容易被各種偏激的信息帶偏。

比如在一線城市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成績特別焦慮,對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特別是那些本身都是名校畢業的家長,會自然去想自己的子女基因這麼好難道不應該更加有可能上北大清華嗎?

後來網絡上出現一篇文章,從數學概率上非常理性客觀的計算分析了就算是北京戶籍的孩子能上北大清華的概率有多高。

這就是客觀事實,自己是名校畢業孩子就一定優秀是一種假象,而且這個社會有同樣條件的人並不是少數,但是每年北大清華招生的人數是固定的,一推導就清楚很多想法並不靠譜。

再比如我們知道了關於月薪的實際數據統計,就不會讓自己永遠處於收入的焦慮中,不隨便相信別人傳播博人眼球的信息,對自己和未來有一個更加理性的認識。

認清了現實對結果就有一個更加中肯的期望,焦慮也會少一些。

2. 耐心,耐心,還是耐心

大部分焦慮其實來自於大家對結果的急於求成,來自於大家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就像爲了讓一鍋水不沸騰,可以加水,但是最有效最根本的做法是慢慢撤去下面燒的柴禾。

成長曲線顯示了一個人從量變到質變需要前期長期的積累,我們並不能像打遊戲那樣打一關就能立馬以可見方式升級。

一直堅持,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做某件事情已經很輕鬆了,然後到下一個階段。

所以我們應該保持耐心,延遲自己的滿足感,努力堅持等待開花結果的那一天。

3.直面問題,不逃避不隱藏

問題和困難會讓我們產生焦慮,沒人會喜歡問題,也不會有人喜歡困難。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沒辦法逃避。要想不被他們一直糾纏,只有勇敢的面對他們。

拿出筆和紙,把你焦慮的問題先列出來,看看讓你煩惱糾結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然後去花時間思考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它們,哪怕一時想不出辦法起碼你已經開始面對它們了。

逃避比面對難多了,因爲你需要主動思考,去承受壓力,但是人的成長往往來自於這些讓你寢食難安的問題和困難。

人的強大都是被逼出來的,走過去就是一片天空,你的心態會變的更好,也更不容易被打倒。

讓我們更加理性的面對這個世界,少一些不必要的焦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