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起,萬物生‖我們爲何如此看重“四立”之一的“立春”?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蘇軾《減字木蘭花·立春》

時間過得真是快。轉眼,又到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漸立也。”這便意味着冬去春來,天地間,又一個輪迴開始了。

感覺今年的冬天有點短,還沒怎麼冷呢,春天就來了。當然,在前段時間,也就是元旦過後,我們這裏曾出現過史上最冷的一天,氣溫低至零下18.5℃,讓過了這麼多年暖冬的我們也徹底地感受了下何爲真正的冬日。那感覺,當真非比尋常。

不過,冬日畢竟是寂寥的。理智上,我們盼着冬天能冷些,一來冷空氣能殺菌消毒,二來“冬”作爲“春”的對立面,總能愈加凸顯“春”的珍貴與美好;最主要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這個季節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同樣重要。

但是,從內心情感上,我們總希望冬天能夠短些、暖和些,冬的時候,也總免不了盼望着春之到來。朱自清不是有文章說,“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眼下,我們也盼來了這樣的光景。

立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代表着春天的開始。《禮記》曰:立春之日,天子迎春於東郊。民間有“打春”之說,主行春天時令的天帝爲青帝。由此可見,在古時,在那純粹的農耕時代,人們在立春當天對春的憧憬和寄託。

說起“打春”,我們並不陌生。而在我的記憶裏,對立春有鮮明的印象,就是這“打春”之說。在蘇軾的《減字木蘭花·立春》中,“春牛春杖”指的是最原始意義的“打春”。

“春牛”是什麼呢?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徵春耕的開始;而“春杖”,則指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亦有打春一稱。

總而言之,“打春”之說,有着“迎接春天到來,祈禱春耕有個好的開端”的美好寓意。

而今,在我們的日常中,便直接用“打春”二字來代指“立春”了。其實對我來說,對於立春開始有印象是在接近成人時。大人們常說,“打春不能打在外面”,意思是不吉利。也就是說,在“立春”的那一刻你最好是在家中和自己的親人在一起。

而在嫁娶方面,也有關於立春的講究。逢到某一年大家會說“今年沒春,不宜結婚”,意思是在一年的春冬兩頭都沒有立春。前一個立春早,在年前就“打”過了;而後一個則晚,要到年後才“打春”。爲討個吉祥,於是乎,這一年結婚的就見少。倘若誰家非願意在“沒春”的這一年娶媳婦,一般情況下女方會在年前打春這天去婆家住一晚,意即“打春打到了家裏頭”,已經是一家人了,再結婚的話便沒有不吉利之說了。

現在,對於我們而言,大的時間單位是“年”,無論是老人、孩童,還是正處於壯年的我們,一年一歲,大家在時間的長河裏漫遊。有時盼它慢些,有時也盼它快些;而快與慢,皆應對着心中不同的期許。

而在古時,“歲”和“年”是有嚴格區別的。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謂之一歲;從一月一日到下一個一月一日,謂之一年。由此可見,“立春”之於古人的重要意義。

當然,很多的“老黃曆”之於而今的年輕人都不怎麼知曉了,即便曉之一二,也難說會去在意;一切皆因時代的不同。

現代社會與昔日那久遠的農耕社會早已千差萬別,它留給我們的多是一份美好的情結;那被儀式化了的傳統,那被隆重對待的時序,那充滿着無限浪漫色彩的農耕文明,作爲一種純精神性的東西存在着,微醺着人們的靈魂。

與此同時,“立春”對於我們自有新的意義。像我們家,總希望每年能在年前就打春,那樣的話,我們一家三口回老家過年就不太難熬。老家不同於城市,整體環境溫度就低些,加上老太太冬天不習慣生爐子,整個屋子就像冰箱的冷藏室;從有暖氣的室內待慣了的我們瞬間進入那樣的環境,是怎樣的感覺可想而知。尤其是在看春晚的檔口,總忍不住站起來跺跺腳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就盼望能早點立春了。當然,我也曾在心中奢望過老太太能去我們樓上過年,但基於有祭祖的那些必須的儀式存在着,這樣的念想也僅是想想而已。

想來,今年我們結婚已有十七個年頭了。在冷的環境裏過春節也是“習慣成自然”的了,記得開始的幾年,我很不習慣受這種“罪”,而今想來,倘若哪年我們不再在冷的環境裏過年了,心中的年味怕是又會減少幾分吧。

再說回立春。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這是幾乎所有人盼望早些“打春”的初衷。雖然那“寒”絕不像這詩中所說的一夜便去,但“春”卻分明是來了。“律回歲晚冰霜少”,慢慢地,已然踏上歸途的冬就漸行漸遠了。

東風起,萬物生。無論古今,春回大地,皆是令人歡喜之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