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落盡是孤獨‖季羨林: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我一直不認識你們所說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我只知道,在熱熱鬧鬧的學術追捧中,

父親的內心是冷的,是寂寞的。

但是他表現得卻很淡定從容,

畢竟,經過了,也就尋常了。

——季承(季羨林之子)

季羨林一生的成就可謂卓越、輝煌,在他的散文集《繁華落盡是孤獨》中,我們看到一個學貫中西、享譽海外的國學大師,一個被鮮花、榮譽和掌聲所環繞的成功人士;不過,與此同時,我們還感受到一個孤寂、淡漠的靈魂,一顆自始至終都是孤獨寂寞的心。雖然,這種表現僅在書中寥寥幾句、幾段話之中;卻是個很醒目的存在,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季羨林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這話一點不假,因爲無論是親人、愛人還是朋友,任何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而不是一生。即便是在這段有人相伴的路上,很多決定、選擇、溝溝坎坎還得靠自己。

《繁華落盡是孤獨》是季羨林講述生命歷程的回憶錄,關於成長,關於苦難,關於生活……上一篇文字,我們已經就季羨林的人生功績進行了簡單的瞭解,今天,我想試着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體察那苦難中的寂寞、喧囂中的孤獨。

1

書中,季羨林在首篇文字《我的童年》開篇時寫道:回憶起我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首要原因,是家庭的窮困。三四歲時,舉人家的奶奶每天偷偷給他省下的半塊饅頭,是他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即使後來到了濟南,生活中也鮮少有色彩的東西,沒有任何玩具,電視機、收音機更是連影都沒有。

他說,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

看着令人唏噓。

窮,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當然不只季羨林經歷過;但像他那樣,在孩童時期就給生活蒙上了一層晦暗色彩的並不多。原因顯而易見,因爲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愛玩是天性,而就“玩”本身而言,和生活的貧困、物質的匱乏掛不上鉤。

2

母愛的缺席,是季羨林童年悲苦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說,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

六歲離家,離家的同時也離開了至親至愛的母親。之後,在漫長的漂泊生涯中,只回家兩次,都是奔喪。當他讀大學二年級母親離世時,已有八年之久沒有見過母親一面。很難想象,這是怎樣的骨肉分離。

季羨林對母親的思念分兩個階段。一是尚不懂事的孩童期;一是成年後,特別是當母親去世,獨自一人在海外時、歸國後慢慢變得垂垂老矣的過程中。

“我能躺在一個非母親的人的懷抱中打滾撒嬌嗎”,一句話道出了一個必須強迫着自己獨立、堅強、成熟起來的可憐孩子的孤獨處境。從這一點來看,季羨林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說,我特別經常想到母親,母親入夢,司空見慣。但可恨的是,即使在夢中看到母親的面影,也總是模模糊糊的。可憐我這個失母的孤兒,連在夢中也難以見到母親的真面目,老天爺不是對我太殘酷了嗎?

這段話出現在季羨林回憶留德十年時。這個時候,母親已然離世,他成了真正的孤兒;之前是有母親不得見,而今卻是任怎樣想念都永遠無法見面了。基於此,季羨林最大的悲哀,是不曾將母親的面目熟記心中。

然而,這些尚是季羨林一方的感受。我們都知道,兒子想念母親和母親牽掛兒子是不一樣的。只可惜,我們只能通過書中文字窺見季羨林的內心,卻對那位從不曾在書中露面的可憐母親的內心世界一無所知。

3

如果我們把季羨林的童年當作一個孤兒來看待,那肯定對不住對他良苦用心的父親和叔父;特別是叔父對他的關心和付出,這關心是父輩對子輩的愛,而那份付出不但體現在錢財物質上,更體現在精神情感上。

可是,單就季羨林的個人精神世界而言,那個時候的他確實像個孤兒般,內心是十分孤獨、寂寞的。

我們可以暫且拋卻如果他是在家中父母身邊成長會有怎樣幸福快樂的精神享受,當然,物質方面卻是極度欠缺的;只說他在叔父家的尷尬處境。

他自己也說:我不能說,叔嬸虐待我,那樣說是謊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視,卻是可以感覺到的。

什麼歧視呢?比如做衣服,有時不給他做;比如平時的瑣碎小事,偏向自己的女兒;他特別提到一次想要向嬸母要些早點錢,卻怎麼都張不開口,整個晚上都欲言又止,直到深夜方纔鼓起勇氣。這並不是說嬸母不給,而是因爲自己心中因着那種“見外”而引起的膽怯和不踏實之感。

當然,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這些算不上什麼歧視;可是,對於一個孩子,卻分明能夠留下心理陰影,以對他的性格造成一定影響。

這在他大學畢業後回到濟南母校任教時可見一斑。那時的季羨林雖和叔嬸在一個城市,也就是說,家就在眼前,可他卻是選擇住校,只週末纔回家一次。他說,我並不覺得,家庭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地。還有,這個時候他的薪酬特別高,有一百六十元之多,而一個人的生活費僅五六元左右;完全能夠成爲家庭中經濟上的頂樑柱了,爲此也就看不見多年來嬸母臉上那種難以形容的臉色了。

如此種種,都說明了季羨林另一層面上的不幸。雖然一家人的舉動行爲都是正常而自然的現象,沒有逾越常軌;但這所有一切加起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卻是殘酷的、不公平的。

總之一句話,季羨林能有日後輝煌的成就受惠於他的叔父、嬸母,但他自幼養成的內向性格、過早就跟定了他的孤獨心境,卻是他父輩留給他的人生遺憾。

4

基於以上幾點,出國後的季羨林是習慣了孤獨的。同時又因爲他之所學也與這種孤獨合得上拍;古文字的學習與研究,就要求一個人甘於寂寞、樂於寂寞的品性。或許,這也是季羨林學有所長、學有所成的主要原因吧。

當然,在德國的季羨林,他之孤獨並不全因着之前的人生經歷;更主要的,是“獨在異鄉爲異客”,特別是後來,隨着在哥廷根待得時間越來越長,之前與之相伴的留學生也都各子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只剩下他和教授、學生、房東太太、鄰居等等異鄉人相處了。

加上那時又逢戰亂,忍飢挨餓不說,還有性命之憂、思家憂國之愁,心中的快樂有幾何可想而知。

當然,在哥廷根,季羨林與身邊之人還是結下了深厚情誼,特別是房東太太,十年如一日照料他的日常生活,就像一個母親一般,給了他無限母愛的溫暖,而他也像是她的兒子,在很大程度上撫慰了房東兒子不在身邊的寂寥的心。

更有一個德國姑娘對季羨林暗生情愫,雖然他們沒有結合在一起的福分,但畢竟有一段美好的回憶溫暖人心。當然,也折磨人心。

那是鄰居邁耶家的大小姐。在季羨林寫博士論文那幾年,稿子先用德語寫,然後需要用打印機打成清稿,季羨林一沒有打印機二不會打字,所以伊姆加德便成了他的重要幫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幾乎天天晚上都在伊姆加德家度過,每每工作到深夜;因爲他的原稿改得很亂,內容又稀奇古怪,所以,在伊姆加德打字時需他在一旁加以解讀。

後來,就連去邁耶家做客,她父母都把他們兩個安排一塊。他們和她或許沒想到季羨林會離開吧,或許大家只爲真情所陶醉,不願去多想吧。

總之,當季羨林終於要離開時,有情人也就面臨着難分難捨、百般無奈了,更何況季羨林在國內已然是個有家室之人。他在日記中寫道:“她今天晚上特別活潑可愛,我真有點捨不得離開她”、“伊姆加德只是依依不捨,令我不知怎樣好”;而直到回國後他還說過“說不想她,那不是真話”

無論是對房東太太還是伊姆加德,季羨林心中那種不捨、不忍的情感,和他又不得不狠心離開的現實,都在無形中加劇了他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感。

5

回國後的季羨林在北大任教的同時,繼續自己的研究,將所學發揚光大;一來報效祖國,二來光耀宗祖,可謂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心中夙願。最關鍵的,他成就了自己,活出了意義和價值。

然而,對於我們來說,大家看到的多是他外在光彩的一面,而他的內裏,他的精神和情感方面我們則窺視不到。比如,他的家庭和不和睦、幸不幸福,他的情感有無寄託,是否還是一如既往的孤獨,等等。

從他兒子季承的那段話中我們或許能得到答案:父親的內心是冷的,是寂寞的。說起來,季羨林與其子的關係有相當一段時間的冷淡期。據說最初是因爲夫人喪葬費的問題起衝突,並揚言與之斷絕關係;不過,有些東西我們還是可以想見,遠在季羨林出國時,家中就有一兒一女,他在國外一待就是十年,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與教育,父子關係存在難以彌補的隔閡在所難免。

再說妻子。他與彭德華的婚姻開始於1929年,從時間上看,是他在濟南讀高中時。第二年也就是1930年,季羨林便考上清華大學,在北京讀書四年,不用說,肯定繼續着兩地分居;隨後,在濟南當國文教員時的一年時間裏,季羨林說是住校,不知那時他們是否一家團聚過,就當時的境況看,怕是很難;之後又是長達十年的海外生涯;1946年回國又先後在上海、南京住了多半年;直到1962年,彭德華方隨同公婆一起搬到北京。算起來,他們之間有長達三十多年的分居生活。這對於我們短短几十年的人生而言,是何其漫長。

我們並不能因爲他們夫妻常年的聚少離多而斷言他們情感的薄弱或不穩定,而季羨林也說過當他終於結束單身生活後的那段時期,是妻子一生的黃金期,也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候。只是,長時間兩地分居的夫妻關係甚至可以說是名存實亡,卻是事實;在季羨林的文字中,很少提到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是事實。

當他遠在海外,只說想念祖國與母親;當他終於回家了,只說“我是一個有國有家有父母有妻子的人”;很遺憾,他從來都沒有提及想念他的妻子愛人。原因不說自明,父母之命的婚姻情感基礎可以相見。

加上他們之間不可逾越的現實差距,即便之後又一起度過了二十幾年的光陰,怕也很難有共同語言吧。他對妻子的感情,該是敬重多餘愛慕,因虧欠太多而儘量體貼有加吧。當然,這也是那個時候普遍存在的夫妻情份。總之,無論如何,他們兩位的內心都是十分孤獨的。

當耄耋之年的季羨林回官莊給母親掃墓,在他們家的舊址、母親的墓地周圍聚滿了圍觀的鄉親,當然都是看他的。可是,他在書中卻如此說——

我心中又暗暗發笑:我有什麼可看的呢?不過是一個頹然禿頂白髮的九旬老人而已。

是啊,九旬老人。六歲離家,中間隔了八十多年,等他終於得空光耀歸來卻已垂垂老矣。之前的一切都已不再,無論是自己的童年、往昔的窮困、甚至父母雙親,都已成爲永遠回不去的過去了。

繁華落盡是孤獨。季老的一生,經歷無數的坎坷與艱辛,其中也不乏成功的喜悅、收穫的美好,光芒萬丈,豐富而真實;但在這一切的背後,始終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落寞與孤獨存在着。一種過於喧囂的孤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