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覺者》

最近在看梁冬2019年做的節目——《生命覺者》,看的津津有味,特把一些啓發我的地方摘錄下來,分享給你們。

1.說文解字解釋“覺”叫“覺者,悟也”,就是你不回到自己的本心裏去,打開內在的精神世界,根本不叫做“覺”。只是對外在的信息有了解,或者看了一些微信的文章,好像能說個頭頭是道,但是沒有在內心世界裏達到觀照的層次,不能叫覺者,因爲沒有悟。你可能有聰明,但是不叫智慧。

2.曾國藩《家訓》裏頭講,一定要“少年立大志”,就是儒家講的“志向”。這個志向的“志”,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念頭,也不是我要做什麼人,它是打開精神空間的一種方式。有人說我們語文課上都講過了,讓小朋友說說理想啊,我的理想要當科學家,我要當總統,那不叫立志,那叫念頭。念頭,佛法裏講,一瞬間有十萬八千念。一息就有無數念。好多人晚上睡不着,我想要這樣想要那樣,明天一定要怎麼樣。晚上想想千條路,早晨起來走老路,醒來第一件事還是摸手機。這些都叫念頭,不叫志向。志向的本質,上面其實是個”之“下面是個“心”,它的這個甲骨文的原意是“心之所之”,就是心要去的那個地方,不是你外在的人要去的那個地方,叫志向。

3.做事情“心上學,事上練”,你知“道”沒有用,得入乎其中,得到“道”裏頭去。每一件事其實都可以練靜坐之法,靜坐的道一旦掌握,做任何事,不論再困擾、再麻煩,在做事的過程中修煉,事半功倍。你一點點浸染在裏頭,層次就上來了,最後就是你在駕馭事情,而不是事情在駕馭你。到最後,每一秒鐘都在練的就是你的心境。這個心境就是打開了精神世界之後,這個世界需要重新塑造的,這是一個更高的維度層次。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要麼你讓問題減少一維度,要麼你自己的水平增高一個維度。所以打開精神空間是什麼?其實就是爲你自己提升一個維度,所以你生活中無時無刻要保持這種心境,就是你要構建一個屬於你的高維度出來。

4.人生終極如何在慾望、情緒、習性這三個東西里超越。儒、釋、道分別解決一個問題,儒家解決習性問題,道家解決慾望問題,佛家解決情緒問題。

5.其實真正的修煉,就是你在做每件事的時候,既能入乎其內,全心全意地做,又能知道做這件事的價值,同時還能隨時清空自我,抽離出來。

6.雖然天下有萬物,但我只取孤瓢一飲。就是你只要單一目標然後就會做得很好。一個人只要尋找他自己最拿手的最喜歡的事物,把它做到極致,無論做什麼沒有不成功的啦。做出來要比期待的好,就會更好。比期待的快,就會更快。然後越快越好,又快又好,你就會達到第三種狀態,就是,你的成本最低,品質最高,效益最好,當你達到這樣的時候,就再也沒有敵人。不一定要好高騖遠,要去讀常春藤學校,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當上李開復,但每個人都可以當最好的自己。

7.登上喜馬拉雅山頂的那一個人,他不是體力最好的,他是死都要登上去。把每一件事情用大塊的時間,集中優勢兵力幾乎所有的精力碼過去,把它做到最好爲止,這個時候你不做你也心中無悔,然後你可以再進入下一個領域,就是你每一個領域都是做到最好的時候纔開始下一個領域。

8.最重要的是欣賞所擁有的,能夠放下執着追求沒有擁有的。所以我們的快樂是,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能放下多少。能夠放下多少,纔是快樂的根源。

9.每個人都是在矛盾中成長的,也在矛盾中訓練自己,如何找到重點並掌握它、處理它,這就符合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的主要思想了。

“苦”:我們經常碰到很多困難,很多苦惱,很多問題,我們叫“苦”。

“集”:有問題發生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埋怨,而是找到爲什麼發生這個問題,由什麼原因什麼條件導致這個問題的發生,就叫“集”,就是找出因緣在哪裏。

“滅”:問題存在了,明白了導致的原因,就要開始處理這些問題了,那個煩惱就慢慢消掉了,所以叫“滅”,是慢慢處理、消滅煩惱。

“道”:“道”就是方法,當你明白一切的因緣條件之下,你現在找出一個最理想的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達到成功。

這就是“苦、集、滅、道”的四個程序。所以佛教雖然教我們怎麼處理我們的苦惱,但用現代管理來講,永遠也是有這四個階段的。

10.佛陀說人的煩惱就是心不能安靜下來,心不靜就會被很多外在的因素干擾,不能做一個最明確的決定。就好像燈泡發的光很散,不能照得太遠,假如把光集中起來變成激光,就可以照得很遠了。只要我們能夠將散亂的心情集中起來,那我們的力量會變得比較強大了,做的決定也會比較好。所以在“行住坐臥”當中的心能夠保持安樂自在,把心能夠收回來,這個是最重要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