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歷史,尋找歷史!

意大利歷史學家貝奈戴託•克羅齊宣稱歷史是當代史,歷史是活的編年史,歷史是一種精神。

我所學過的知識以及我的固有思想告訴我,歷史是已經發生了的過去的事實,是對以往事情的記載和研究。

顯而易見的是,“當代”與“過去”,這兩個對於歷史的形容詞是矛盾的。“精神”和“事實”,這兩個對於歷史的定義亦是衝突、對立的。

那麼,歷史究竟是什麼呢?

讀完貝奈戴託•克羅齊的《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這本書,我對歷史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大概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這整本書。全書一共253頁,這其實並不算很多。但是對於我來說,這本書讀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相反,它對我來說是晦澀難懂的。

也許是因爲第一次讀這種專業性很強的著作,我讀起來總是磕磕巴巴,感覺難以理解。我總不能指責這本書寫得不夠深入淺出,事實上,自己閱讀能力不夠反而去埋怨書籍寫得不好的行爲是可恥的。既然要學習歷史,我總要開始讀這種真正專業性的書籍,那麼,就把這一次的讀書當作最開始的嘗試吧,由此延伸出一些我自己的淺見與所得。

克羅齊的歷史觀深受黑格爾的影響,其實,從他對於歷史的描述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他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無論如何,這可以稱之爲克羅齊自身思想的自洽。他站在自己的時代尖塔上,通常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去批判自己瞧不上的史學家。他諷刺語文文獻學家,誠然,他的批判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也有自己尊敬的人,例如維科,同時,他也在書中讚美了蘭克(雖然也指出蘭克的不足之處,但仍有讚揚的地方)。

同樣的,我處於一個史學理論更豐富的時代,接受了馬克思這樣偉大導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教育,或許我也可以輕鬆地去評價克羅齊的唯心主義史觀是錯誤的。我學習唯物主義,事實上我對歷史也秉持着唯物主義的態度。

即使我只是一個勉強觸及到歷史門檻的“歷史小白”,但我還是要認真的說,克羅齊的觀點是錯誤的。然而,史學是嚴謹的,我要否認克羅齊的史觀,應該是要拿出來證據的。

在這裏,我要像克羅齊在他的書中引用別人的話一樣來引用愛德華·卡爾的話。他這樣評價克羅齊:“如果一個歷史學家必須從他自己的時代的眼光來看他所研究的歷史時代,而且研究過去的問題作爲解決當前問題的鎖鑰,那麼,他難道不會落入純實用主義觀點看待事實的窠臼,從而主張正確解釋的準則就在於它是否符合當前的某種目的?”其實克羅齊的史觀是否能被打上“實用主義”的烙印我並不是十分確認,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克羅齊的的確確重視歷史與生活的聯繫。就如克羅齊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因爲,當生活的發展需要它們時,死歷史就會復活,過去史就會變成現在的。”“歷史不是關於死亡的歷史,而是關於生活的歷史。”這些話能直觀表達出它對於歷史與生活的態度。

無論如何,克羅齊雖重視歷史與生活的聯繫,但在他的眼裏,生活是從屬於歷史的,歷史仍然是一種精神。他認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毫無疑問的,他誇大了思想在歷史中的作用,本質上,克羅齊仍然是唯心主義史學家。

歷史有主觀性嗎?在我的理解中,歷史是有主觀性的。當然,歷史是指客觀存在的、發生過的事實,但歷史也包括人們對於歷史的認識,包括一些歷史著作,包括歷史學者們對歷史重建的那一過程,既然是重建,那自然而然就會包含人們自身對於歷史的解讀。就像我在上歷史課時,面對史實,我也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我想,這應該就是歷史的主觀性吧?

可是,歷史有主觀性,並不能代表克羅齊所說的歷史就是一種精神,如果說歷史是一種精神,這未免過於片面與偏激。因爲歷史本身就是指過去發生過的、存在過的事實,既然發生過、存在過,又怎能說歷史是一種精神呢?克羅齊的這一說法實際上就是否認了歷史的客觀存在性。

我們應該看到歷史的主觀性,但不能因爲看到了一隅的主觀性,就去否認整體的客觀性,這樣未免得不償失、捨本逐末了。

除去克羅齊的歷史觀,在這本書中,我也看到了他寫作的一種方式,從中學習到了許多。上文已經提到,克羅齊會引用別人的話。例如:伏爾泰說,那時候人類比以前任何時代從歐洲的這一端到那一端得到了更多的光明。這句話摘自克羅齊《歷史的理論和實際》的第195頁。其實克羅齊所用的引用不止這一處地方,他幾乎在書中的每一章,都有引用。克羅齊寫書給我的另一印象就是善用排比,他在書中的第202頁中寫道:在溫克爾曼及其後繼者的著作中,它採取了一種專門問題的形狀;在伏爾泰自己及其學派的著作中,它採取了文學問題的形狀;在德國,它產生了一種跟莫澤爾所著奧斯納布呂克市的歷史同樣富有首創性和現實主義性的作品。其實,這一段話不僅用了排比,也用了舉例,就像現在我正在使用舉例一樣。克羅齊用引用、排比、舉例等寫作方法,在每一章裏面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是富有條理性與說服性的。這對於我來說,其實是提供了一種經驗,教導我在以後從事關於歷史的論文寫作中(也不僅僅只是在歷史的寫作方面),也要利用這些寫作方法來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觀點。

這些感悟記到現在,我的的確確能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到什麼是歷史,如何看待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應該以怎樣的寫作方法去闡述自己的論點。雖然在閱讀過程中,我對於“內在論”“自然主義”“超驗論”等一些專業性詞彙不甚理解,但我畢竟從書中得知了這些詞彙,並通過查閱能夠知曉這些詞彙的定義,這實際上彌補了我過往的一些知識空白,增加了些許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這些我曾不理解的詞語,正步步引導着我深入歷史。

恰如歌德所說:“人們只是在知識很少的時候纔有明確的知識,知識會隨着懷疑一起增長。”我明確了我的知識量還不夠,更知道了在歷史這條道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需要進一步去尋找歷史。或許,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