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相爭的背後

兩國相爭,明面上比拼的是軍事實力,但事實上,軍事實力遠遠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如果把軍事實力稱之爲“硬實力”,那麼在它的背後,還有政治清明程度、資源整合能力、外交環境等種種因素的比拼——相對應的,我們可以把這些稱爲“軟實力”。

“軟實力”並不是一個很虛無縹緲的概念,它雖然不會直接體現在戰場上,但會通過戰爭體現出來。以“胡漢融合”爲例,因爲北周完成了這個過程,而北齊卻一直行進在鮮卑化的路上,所以到後期,兩國的軍事動員能力體現出了極大差別:

在魏分東西時,東魏(北齊)佔的是絕對優勢;但到中期以後,西魏(北周)就已經略佔優勢了;而到北周滅齊之戰時,整個滅國之戰只持續了三年時間。

軍事實力強弱的背後,是國力的此消彼長,一個是蒸蒸日上,一個則日薄西山。有很多人都羨慕傳說中的軍事強國,並認爲只要軍事強大,就是一個國家最主要的競爭指標,其他的都是次要。

但這種說法最大的錯誤,在於捨本逐末:軍事強大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輸出,是充分依賴於國內的政治環境的,如果沒有良好運行的政治制度,那麼就不可能有軍事方面的突出表現。

指望一個內部混亂的國家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這是緣木求魚。北周和北齊相對峙的這幾十年,恰好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案例:北周最初實力孱弱,但在解決了內部的凝聚力問題後,飛快地就超越了曾經遙不可及的對手。反倒是北齊,爲了維持軍力的輸出,只能在內部用一種近乎於剝削的方式來進行統治。兩相對比之下,制度優越所爆發出的能量,是驚人的。

此外,北齊還有另一個衰弱的原因,政治腐敗,國內民不聊生。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從微觀而言,北齊境內的官員和百姓對這個朝廷沒有什麼歸屬感,隨着北周軍隊的到來,他們會望風歸降;從宏觀而言,則是朝廷對民間的汲取能力不斷變弱,而這又會直接體現在軍隊的戰鬥力上。

因此,在行文的最後,我們已經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國相爭,不只體現在軍事上,如果到了在軍事上都有所體現的時候,那就已經是制度優劣充分表現的結果了。比如,美蘇爭霸的結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