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

昨天提到社會進步這件事,今天想就其與教育技術之間的一些聯繫進行思考。雖然我們常常用古代的明君來謳歌當代(即所處的時代)的君子,即使是從文化上也是比較喜歡用一些傳統的精巧來諷刺當代的商品,其實站在發展的角度來看,與其說我們在表達對當代事物的不滿,不如說在表達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殷切期盼。

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諷刺了社會時代的黑暗,但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表達了他對當代明君的嚮往;王安石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貶斥了統治者的醉生夢死,罔顧國家而沉浸於奢靡之音,但他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寫出了他對報國的期盼,從這些經歷中不難發現,雖然很多古書中喜歡借古諷今,或者借古傷今,但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在於他們對今天的追求,換句話說,雖然很多人喜歡引用上古時期,中古時期的明君,但並不代表那些時代真的要比詩人所處的時代偉大。因此,《中國通史》中提到社會是在發展,“後世總比古人好”我是非常贊同的。

既如此,不得不提到目前最親近的一件事,教育。今天看到一本書,主要內容是對教育技術的闡述,從上個世紀開始,教育技術的發展便經過了幾個階段,最根本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後引入斯金納操作理論,最後融合系統化教學方法,得出其中一個觀點,教育技術是以科技爲基礎,以理論爲引導,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強調個性化和個別化學習的系統方法。以上的內容稍微有些晦澀,轉換爲自身理解便是,從上個世紀開始,由於America從農業社會轉變爲工業社會,科技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傳統的被動式教育很難快速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結合計算機的發展,引入視聽教學模式,並將其與人性心理行爲結合,調動學生積極性,前者改變了知識傳授模式,後者改變了知識接受模式,兩者相互接近,自然加快了學習的進度。

上個世紀初在A發生的事情,上個世紀末也發生在了我們的國家,同樣的發展模式引入從某種程度上講確實更加符合社會的發展,但是本土化的改變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進入新世紀,尤其是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的工業發展逐漸由技術引入轉變爲技術創新,教育也需要不斷的改變去契合社會需求。

縱觀歷史,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模式年齡僅僅只有一個世紀左右,它還處於發展萌芽期,若是認真的分析,不難發現一個事實,當代的教育更多的需要與心理發展相互契合,社會需要創新,而創新需要大腦的活躍,大腦的活躍更多的是以興趣爲引導,然個體生長環境和基因的不同造成興趣不甚相似,因此若是貿然的用一種框架化的教育技術來進行教育亦是一種另類的本末倒置。但這樣說並不代表熟知教育技術發展是無用的,稍微有些經歷的人不難發現,人隨着年齡的增長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退步,在教育技術發展初期,有無聲電影的影子,目前有聲電影也頻繁的出現在課堂,在結合學生日常的一些行爲,不難看出,由於生活中過於常見,在學校中已經對電影課堂缺少了某種興趣,如果說上個世紀末的孩子看到電影最喜歡的事情是研究電影是什麼內容,新世紀的孩子要稍微的深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是電影是怎麼製作的。

現在有很多學生,尤其是六年級,初一初二的學生,沉浸於自己DIY的遊戲和視頻,這種創造性的行爲在他們看來是另一種酷。當然生活中值得去探究的事物有太多了,例如見到喫的,會思考怎麼做;見到遊戲會思考怎麼做;見到電影會思考怎麼做.....這些其實都是一種引子,如何利用當前的智能化系統,引導孩子自己去DIY一個“興趣世界”也是一種模式。不過也許這個世界中已經存在,但還沒有普遍運用。就現實來看,在引導學生興趣方面,目前更多的依舊是意識,這種方式對年級高的孩子是有用的,但是對於年級低的孩子來說所需要的時間是有些長,不過後者的優勢在於穩,一旦形成,更加深刻。

不管如何,目前很想說,時代在進步,各種手段也都在發展,如何和當代的一些技術相互結合,更好的發展自己,纔是日常思考的核心。(嗯,沒錯,今天就是看了書,寫一下感想,稍微淺薄,下次繼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