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寫作變成習慣? 提要 正文

提要

我們都知道,寫作是現代人的必備技能,而且是一件收益很高的事情。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寫作都是一件痛苦的事。那像賈行家老師這樣的文字高手,這種以寫作爲職業的人,是怎麼建立寫作習慣的呢?

正文

有位即將中文系畢業的研究生同學問我:該不該嘗試當作家?好像只有中文系有這類情況,學工科的同學不會猶豫該不該當工程師。然而這又是中文系的特點,抗戰時代西南聯大的中文系主任羅常培先生就宣稱“中文系不培養作家”,從他之後的幾十年裏,很多代北大的中文系主任也一直在重申這個宗旨。

那中文系培養的是什麼人呢?是語言學家和專業的語文工作者。早期的中文系,像沈從文、吳組緗這樣能教小說寫作的教授並不多,也沒有固定的教法。舉個例子,沈從文翻了幾頁一個青年作家的作品說:“愛用成語寫景,這不行。”這話沒什麼學術依據,是經驗之談,因爲沈從文主張寫景是在爲人物建立獨特的環境,用成語的話,這個環境就一般化了。沈從文習慣就作品說作品,學生寫完了他改,具體的道理何在那得自己悟。在很長時間裏,中國作家都相信寫作是沒法教的,要學也只能是這種師徒關係的單獨傳授。

但是事實又不完全支持這個說法。我們知道,中文系裏既走出了很多的小說家和詩人,又有很多作家進入大學成爲中文系教授。北大中文系在2014年開了創意寫作班,這在英美已經是傳統學科了。西方作家裏,不少人都有專業的文學背景,我一直覺得這是西方文學的一大優勢。

可惜的是這位同學問錯了人,我也不是學中文的。好在我發現他雖然學中文,但是寫作屬於高興了就寫幾篇。那我可以給他一條基礎性建議:想走職業道路,得有職業狀態,先要有固定的寫作習慣。

平常滿肚子話,拿起筆來千鈞重——這個感受就是因爲沒有寫作習慣。在去年的一次直播裏,我用兩分鐘分享了一個簡單版的個人建議,就四句話。今天再稍微解釋一下:作者不能坐着等靈感來敲門,而是要先習慣穩定輸出,靈感纔會跟着來。按時髦的說法是,你要學會在寫作這件事上進入心流狀態。這個習慣對不打算當作家的人也大有幫助,我們知道,一個成熟的想法是需要寫出來的,這就像真正掌握一門技術的標誌是能再教給別人。

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設一個三分鐘鬧鐘。有了寫作的想法,在手機上設三分鐘倒計時。這三分鐘裏去喝水上廁所,鬧鐘響了,立刻坐下來開始寫。這是寫作裏最關鍵也最痛苦的一步。再勤奮自律的人也害怕一張白紙,無數作家一輩子都是在創作衝動和這種恐懼之間度過的。你看他們談自己的寫作經驗時,什麼樂子都有,有的挑地方,有的挑文具和打字機,有的案頭必須擺着當天的鮮花,有的必須窗戶外面要能看見奶牛,就是在推遲坐下來的那一刻。餘華拿着一篇大作家談寫作的文章哂笑着說:他說這些的時候剛寫完了一部長篇,好了傷疤忘了疼,他在寫的時候不可能這麼輕鬆。所以說長痛不如短痛,我們不如建立一個地鐵到站必鬚髮車的強制性,“死線”(deadline)永遠是效率的好朋友。我說完了我的建議,還會再爲你介紹一套西方創意寫作課的方法,也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

我的第二句話是“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意思是:你坐下來就會爲第一句話犯愁。加西亞·馬爾克斯小說的開頭好是世界聞名的。但是我們不能學他,他爲了完成開頭的段落,常常要花好幾個月去磨。因爲他的這一段要解決好多問題,要決定整部小說的風格。

所以我們的第一句話不妨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這個最古老、最安全的開頭方法。爲什麼所有童話,第一句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因爲這就是老老實實地告訴讀者基本信息:時間、地點、人物,這是一件什麼事,它像一張請柬,在邀請讀者走進自己的文字裏來。很多有才華的作者都喫虧在了花招太多,一上來就給讀者佈下迷魂陣,急於告訴對方自己多麼富於才智。

你可以想象:你正在和人聊天的時候,正常人第一句話該說什麼,那你就寫什麼。比如你寫的是會議的發言稿,那第一句話就是:今天開這個會的起因是什麼,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我的第三句話是“一定要珍惜慣性”。寫作就像推車,讓輪子轉起來是最喫力的,轉起來之後,別輕易停下來。中途別看微信,別刷淘寶。也別對剛寫的內容反覆地改。前幾天有一位同事也和我聊這件事,她就是愛反覆地改剛寫完的話。其實我也這樣,所以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兒:這看着像精益求精,其實是逃避未知。文字是講“行氣”的,確定字詞的標準要依靠通篇的韻律和節奏,不是這樣局部反覆磨。我和她共勉:我們就把寫完的段落當成聊天軟件裏發出去的信息,或是下棋時走出去的步,到覆盤時再改。

美國作家卡佛的小說初看平淡,細讀有驚濤駭浪,能用幾句家常話就讓讀者汗毛倒豎。他的寫法就是第一稿飛快地把稿紙填滿,遇到不滿意的地方做個記號,提醒自己再回來的時候怎麼改。寫不下去的地方他就先只寫一半。因爲真正的具體工作是在第三第四稿纔開始的。這個道理,我是看油漆匠工作時悟出來的:他們先刷一遍底漆,建立大致的輪廓,晾乾了之後再打磨、摳細節,所有的光彩都在之後幾遍的粉刷上。下筆千言、倚馬可待,那是天才的事,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

說起來,寫作的心流感覺很像是和一個人聊得投機,越說越興奮,下一句話自動地湧到嘴邊來。這種感覺請一定要珍惜。

第四句話是我從很多作家的經驗裏提煉出來的:就是如果不是一天的工作,那就要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停下來。不要等今天的思路枯竭了才停下,要在確定下一段該寫什麼,怎麼寫的時候就按暫停鍵。這樣一來,明天可以拿起來直接往下寫,大大減輕了要上鬧鐘才能工作的痛苦。

我的建議就是這四條:三分鐘倒計時;“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珍惜慣性;在有把握的地方停下來。

我下面再和你分享兩個更具體的寫作建議,可以叫“15分鐘寫作法”和“二刷讀書法”,來自於芝加哥大學創意寫作教授多蘿西婭·布蘭德。

15分鐘寫作法就是建立固定的寫作習慣。成熟的作家各有各的習慣,而且會彼此矛盾。馬爾克斯每天固定寫五個小時,只能寫出三四行;莫言在構思成熟以後,會用衝刺的速度,在四十天裏寫完五十萬字。但是對初學者來說,入門的規則是比較一致的。布蘭德首先建議把這個時間固定在每天起牀,你要比平常早起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不要說話,不要讀報紙,不要抓起一本書讀,而是立刻寫作。剛開始的時候,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可以是剛剛做的夢,可以是前一天的活動,是一段真實或是虛構的對話,或者對一些想法的整理。要快速地寫,不要做自我評價。

第二天早上繼續寫的時候,也不要重讀你昨天寫的東西——這個說法和很多職業作家的經驗不同,他們坐下來會先讀昨天寫的東西,確定能不能留下來,能留下再進入新段落。這是因爲我們說的這個練習的目標是建立單純的習慣,寫得好壞與否、有沒有用還不重要。

幾天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能不費勁地寫到一定字數了。那你再繼續練習下去,直到每個早上能寫到這個字數的一倍。

之後,你爲自己尋找固定的15分鐘來專門寫作,這是一個嚴肅的自我承諾,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都不能改。這15分鐘要不斷地變換時間段,把它從早晨挪到下午、晚上,直到你在任何時候都能隨心所欲地寫出流暢的文字。布蘭德有一個金句:“如果你必須寫,那你就能寫。”假如你做不到這兩步練習,那就放棄寫作。這說明你對寫作的抗拒大於你對寫作的願望。

按我的統計,絕大多數職業作家的寫作時間是每天四個小時左右,因爲坐下來只是作家工作的一部分,每天八小時的寫作要是再加上閱讀和思考,那這個人就是在用生命寫作了。

我們開頭說了,相當多的作家不是文學專業畢業的,他們是靠閱讀來完成自我教育。對於閱讀,布蘭德的建議是“任何東西都要讀兩遍”。第一遍的時候像普通讀者,沒有任何要求地快速看上一遍。這在中國傳統裏叫“素讀”,就是不摻雜個人觀念和偏好地讀;第二遍的時候,先列一份儘可能長和詳細的問題清單,要帶着紙筆和書籤,去用批判的眼光從書裏尋找答案。

如果你發現某些段落特別好,就把它標出來,分析作者是怎麼處理素材,用了什麼樣的表達方法,作爲自己寫作的參照。

我對網絡時代寫作最滿意的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表達,有更多的機會被看到,更重要的是,你可能在寫作的時候發現更讓自己喜歡的自己。當一個人坐下來開始專注地寫的時候,就和工匠拿起工具一樣讓人感動。

葡萄牙詩人佩索阿有一句話“寫下就是永恆”,這幾個字激勵了無數的寫作者,他們相信文明的含義,遠遠不止於白日的麪包和夜晚的擁抱,他們相信靠寫這個動作,可以參與到更永恆的進程中來,而不只是爲了留下自己的名字。那麼,去寫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