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李白《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 提要 正文

提要

如果說《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是“李白式離別”——用送別親友的故事,抒發與親友完全無關的壯心與愁緒;那麼《將進酒》就是標準的“李白式相聚”——金樽玉杯、摯友親朋、尋歡作樂,再加一點點恰到好處的失意,一切人與物都是證明李白不愛功名愛瀟灑的道具。

但翻開史書,李白與瀟灑真有很大的關係嗎?他想走上人生巔峯,想到骨子裏。詩中的李白和現實中的李白,要多矛盾就有多矛盾。終其一生,李白都在現實中苦苦追尋名利,又在詩中吶喊“我不在乎”,假惺惺。然而誰又不是這樣呢?李白的彆扭,也是大多數人的彆扭。

正文

1. 勸酒歌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一個人,整天把懷才不遇掛在嘴邊,稍微遭受一點挫折就開始怨天尤人,彷彿全世界都對不起他。他會找你喝酒,邊喝邊罵,含血憤天,控訴萬惡的社會,連帶着把古往今來的風雲人物狠狠貶低一通,一會吹牛吹上天,一會又開始自暴自棄。

你想勸他別再喝了,酒錢不夠了,但沒用,因爲他不但很有錢,而且揮霍成性。他認爲,凡是了不起的人物(包括貴族和遊俠)都該有這樣的消費觀,而凡是斤斤計較、盤算性價比、有投資儲蓄意識的,都是小市民嘴臉,讓人看不起。

這樣一個負能量爆棚的人,你願意和他做朋友,陪他喝酒,聽他傾訴嗎?

如果你知道他是李白,我相信你應該是願意的。李白的人生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有起起落落,問題在於,在他有一點點起色的時候,馬上就會發飄甚至很勢利,時常誇耀有多少大人物主動來找自己攀交情。

所以李白在正能量爆棚的時候,寫出來的詩往往讓人覺得不太舒服。我們隔着一千多年,尚且能夠產生這樣的感覺,就別提當時和李白真正打過交道的人了。

相比之下,李白那些借酒澆愁,傾訴怨氣的詩反而順眼得多。他是一個格外敏感的人,心裏好像天生有一個高倍放大鏡,隨便扔進一點什麼情緒都能放大幾十倍地顯現出來,尤其是怨氣。

普通人的氣話和醉話都不講理,很多人平時不善言辭,吵架的時候卻可以出口成章,思路格外敏捷,如果再喝下幾杯酒,簡直可以翻雲覆雨、指點江山。

李白的氣話和醉話尤其不講理,而這種特質恰恰適合詩歌。詩本來就是不講理的,越講理就越寫不出好詩。

在李白的名作裏邊,《將進酒》就是氣話、醉話的典範,講得昏天黑地,只因爲他太有文學天才,把滿腹牢騷傾訴成了巔峯級的語言藝術。

《將進酒》原本是漢朝樂府的勸酒歌。“將”(qiāng)的意思是請、願,“將進酒”就是“請多喝一點吧”。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大約是在剛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之後。唐玄宗對他很厚道了,雖然恭請李白離職,但禮數周到,還開出了天價的遣散費。

但在李白看來,這簡直就是晴空霹靂,本來以自己的蓋世才華,該被皇帝請出來做國師纔對。做御用文人就夠委屈了,結果連御用文人都不讓自己做,實在太不尊重人才了。這樣的宮廷,這樣的國家,已經不可救藥。

受了委屈當然要找朋友喝酒,就這樣,李白和岑勳、元丹丘兩位隱士一起縱酒狂歌,纔有了《將進酒》這篇名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huái)。[韻一:來,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韻二:發,雪,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huán)復來。[韻三:來,杯]

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韻四:生,停,聽,醒,名]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lè),鬥(dǒu)酒十千恣歡謔。[韻五:樂,謔,酌]

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酤酒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韻六:裘,愁]

這首詩特別適合朗讀,雖然內容只是喝酒泄憤,但讀起來簡直比岳飛的《滿江紅》更加慷慨激昂,壯懷激烈。

詩的語言相當隨意,或者說相當口語化,並不需要太多解釋,但是讀起來應該怎麼分段,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2. 分段與換韻

分段是從換韻來的。我們讀這首詩,首先要注意換韻。把換韻搞清楚之後,一路讀下來才特別有酣暢淋漓、氣脈貫通的體會,而這正是李白負能量詩歌的一大藝術特色。但是,換韻難道不是一目瞭然的事情嗎?在這首詩裏,還真的不是。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兩句押一個韻。“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兩句換了一個韻,“發”和“雪”在唐朝人的讀音裏是押韻的。

接下來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繼續押“發”和“雪”的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兩句又做了一次換韻。

如果你對古詩有一定了解的話,在這裏就會發現疑點:從規矩上講,一首長詩每到換韻的時候,換韻部分的第一句一定和第二句押韻。也就是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字應該是韻腳字,和“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來”字押韻,否則讀起來就不流暢。

爲什麼今天的很多初學者感覺不到這種不流暢呢?這是因爲用現代漢語的讀音來讀唐詩,很多本該押韻的地方都已經不押韻,大家見怪不怪了。既然很多句子都不押韻,單獨一兩處的不押韻也就顯不出來了。

那我們較一下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不押韻,是因爲李白寫詩縱橫馳騁,完全沒有規則意識嗎?這倒也符合他的性格。但問題是,李白寫詩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如果這一句不押韻,氣勢就貫通不上了。

這麼彆扭的寫法,不是李白的風格。唐朝人留下的手抄本給我們提供了答案:這一句寫作“天生吾徒有俊才”,於是就順順當當地接上“千金散盡還復來”了,這應該纔是李白《將進酒》的原貌。

接下來“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又換了一組韻腳,一直換到“惟有飲者留其名”。這一段裏的“但願長醉不願醒”,“醒”在唐朝是平聲字,如果你想讀出更好的音律感,可以讀星xīng。

接下來“陳王昔時宴平樂(lè),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酤酒對君酌”,這四句又是一組韻腳,樂、謔、酌三個字都是入聲字。

現代漢語裏邊已經沒有入聲了,所以你會覺得這幾句完全不押韻。今天我們讀這首詩,也沒法讓這幾句硬去押韻了,但你該知道這幾句是相對獨立的一段。

另外,經常有人把平樂(lè)讀成平樂(yuè),讓它和下一句的“斗酒十千恣歡謔”押韻,這是不對的。

在唐朝人那裏,如果是音樂的樂(yuè),反而和歡謔的“謔”不押韻,同樣也沒法和下一個韻腳裏的“酌”字押韻。而且從語義上講,平樂指的是漢朝的平樂觀(guàn),取的是“和平安樂”的意思,不能讀成平樂(yuè)。

這一段結束之後,從“五花馬”到“萬古愁”又換了一組韻腳,成爲全詩的最後一個段落。(六組韻腳標註見前文)

這首詩用到的典故,只有“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一處。陳王是指曹植,曹植有一首詩叫作《名都篇》,描寫大都會豪門子弟的奢華生活。“名”是“大”的意思,而不是“著名”的意思。比如“名山大川”,意思是大山大河。

在繁華的大都會里,豪門子弟白天去打獵,晚上辦宴會。“我歸宴平樂,美酒鬥十千”,宴會的規格太高,一斗酒就價值十千。數字當然不必拘泥,我們也不必考證當時的物價,總之酒很貴,排場很大。

曹植是在炫耀這樣的生活嗎?顯然不是,因爲詩的最後說:“白日西南馳,光景(yǐng)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這是隱隱的批評,說做人不該這樣虛度時光。

李白用這段典故的時候卻不管這麼多,只取自己想要的內容。這是詩人特有的任性,只因爲仕途受了挫折,經世濟民的抱負沒法實現,索性就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李白難道不知道古來聖賢有很多都不寂寞嗎?難道不知道曹植並不是因爲“我歸宴平樂,美酒鬥十千”纔在青史留名的嗎?

他當然知道,但激憤之下就是口不擇言,甚至信口雌黃,顛倒黑白。拉這些古人給自己背書,是爲了證明自己的愁怨不是自己一個人的愁怨,而是古往今來所有聖賢的愁怨。所以現在“會須一飲三百杯”也不是自己一個人借酒澆愁,而是用這些酒來澆“萬古愁”。

如果從事實上看,這些話簡直虛假、誇張到極致了。但正是事實上極致的假,道出了情感上極致的真。所以我們讀李白的詩,不妨跟着他一起迷狂,冷靜纔是李白詩歌的最大天敵。

衆人爛熟於心的字句,很可能並非原作者的手筆。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此句幾乎達到了“不會背不是中國人”的普及度。但從聲韻和唐人手抄本上判斷,它很有可能不是《將進酒》的原貌,李白寫的應該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來”。

文學作品不是史書,史書尚且是勝利者的一家之言,何況隨心而發、自由揮灑的文學作品?所以對於古詩詞中的一些掌故,要懷着遊戲的態度來讀。詩人爲達成創作目的常常“不擇手段”,可能僅採用全部史實的某一方面,也可能把史實加工成自己的獨家記憶。

今日思考

你見過比李白的《將進酒》更精彩的抱怨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