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讀史】家訓的力量之33——驕奢佚,切戒之

曾國藩在咸豐十年十月廿四日給弟弟的家書中寫道:餘在外無他慮,總怕子侄習於驕奢佚三字,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佚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弟切戒之!

讀《曾文正公家書》,總見他在信中對弟弟、子侄們如何爲人、處事、持家,提要求不厭其煩,講道理諄諄教誨,反覆強調的是“勤、儉、謙”三個字,並把這三個字作爲曾氏家訓的核心內容。

曾國藩一直在講,要持家以儉,尤爲見不得“富二代”、“官二代”驕奢淫逸、攀比享受,他認爲敗家就敗在一個“奢”字上。他不僅嚴於律己,始終講求一個“儉”字,也對子女家人嚴格要求。

他被人在背後戲稱爲“一品宰相”,除了官居高位、權傾朝野,實則是他喫飯時只吃眼前的一個菜;他不講究穿,還是剛做京官時做的一件青緞馬褂,一穿竟穿了30年之久;他從不主張買田置業,住大房子;平日裏常用的物件也是這樣,能節省的從不浪費,能將就的從不講究。

他教育孩子也如此。家信中常常要求孩子,要早起,不懶惰;多走路,少坐轎;多用功學習,少貪玩兒;要參加種糧食、種果蔬等勞動。即使他已成爲朝中大員,他還要求夫人帶着兒媳和幾個女兒依然要紡線、織布、刺繡、做鞋、做家務……

他還給女眷們開列了一份“功課單”:

早飯後——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食事)

巳午刻——紡花或績麻(衣事)

中飯後——做針線刺繡之類(細工)

酉刻(過二更後)——做男鞋、女鞋或縫衣(粗工)

這份“功課單”不僅貼在內院,女眷們人人得知。在女兒出嫁時,他還親筆手書一份“功課單”,作爲嫁妝之一,要求女兒出嫁後,到了夫家也不能忘了勤儉持家。

讀張英《聰訓齋語》,家訓中同樣表述了這樣的內容。

比如用瓷。張英講,“瓷器最不當好。瓷佳者必脆薄,一盞值數十金,僮僕捧持,易致不謹,過於矜束,反致失手。朋客歡燕,亦鮮樂趣。此物在席,賓主皆有戒心,何適意之有?瓷取厚而中等者,不至太粗,縱有傾跌,亦不甚惜,斯爲得中之道也。”

生活中,真是這個理兒。名貴瓷器,中看不中用,破損特心疼。請客喫飯,大家都加着小心,生怕打了碗碟,把酒言歡,卻少了歡心,倒不如選用相對普通一些的碗碟,即使磕了碰了碎了也沒什麼,這纔是適宜的生活方式呢。

再如穿衣。張英講,“予于歸田之後,誓不着緞,不食人蔘。夫古人之貴,猶服三浣之衣。緞之爲物,不可洗,不可染,而其價六七倍於湖州縐紬與絲紬,佳者三四錢一尺,比於一匹布之價。初時華麗可觀,一沾灰油,便色改而不可浣洗。況予素性疏忽,於衣服不能整齊,最不愛華麗之服。歸田後,惟著絨、褐、山繭、文布、湖紬,期於適體養性。冬則羔裘,夏則蕉葛,一切珍裘細轂,悉屏棄之,不使外物妨吾坐起矣。”

當時的富貴人家都是衣着綢緞,張英卻發誓不穿綢緞。一是學習古代的聖人君子,他們身份高貴,也是穿着洗過多次的衣服;二是綢緞價格太貴,一尺綢緞相當於一匹布的價格了;三是綢緞衣物不好打理,穿用時最怕沾染了塵灰油污。自己又較爲隨性隨意,不重穿着。辭官歸田,穿着更要隨便一些,不計較衣物的材質款式,穿着舒服最好。

勤儉持家,曾國藩、張英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