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紀律——動態管理之“標籤效應”

嚴格的紀律是班級一切活動的有力保障。在抓班級紀律方面,我是在不斷地思考中變着花樣走過來的,我稱其爲動態管理。

01  臨時班長

臨時班長,這個方法是個權宜之計,也是過渡階段的方法,切不可長期使用。班級剛剛建立的時候,班委會,組長等沒有完全確定下來之前,用這個方法過度。有臨時班長的協助,班主任也好抽身忙其它一些瑣事,當然這個過渡時間越短越好,時間一般不超過一週。

幾天過渡時間,我對學生的管理相對比較寬鬆,讓學生儘量放鬆心情,目的是讓學生們把個性充分暴露出來,尤其是所謂的“問題學生”。我藉機儘可能最大限度地瞭解學生,發現“問題學生”同時也找幾位助手——紀律組長。

02  紀律組長看紀律

從學生中挑選五六名自身紀律表現較好,有正能量,學習成績又不是特別拔尖的孩子做紀律組長,因爲學習拔尖的孩子基本都是學習組長或者科代表。

在紀律組長中,指定一個負責人,每天早上負責人把事先準備好的統一規格的紙條,發給其他幾名紀律組長。一天中,學生有違規違紀現象只要被紀律組長髮現,就會被記下來,內容詳細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每天放學前10分鐘左右,負責人把各組長手裏的紙條收上來,並把統計好的結果交給我。如果哪位學生的名字被三名或三名以上組長記錄,則視爲違紀,按照班級管理細則扣個人分及小組分,同時在放學後接受必要的懲罰。

無知者無畏,開始時孩子們不瞭解情況,違紀的會比較多。幾天之後,違紀的學生就急劇減少,有些時候班級裏一個違紀的都沒有。這個方法對維護各科任老師上課紀律和自習課紀律都是立竿見影。幾個紀律組長同時看紀律和一個班長看紀律相比能避免矛盾過於集中,同時也減輕了班長的負擔。違紀學生在明處,記名的人在暗處,被記名的學生不知道他的名字是被誰記的,這樣就避免了報復現象。違紀嚴重的學生,他的名字會被所有的紀律組長記下來,這時即使他有怨氣也無法同時報復六七名紀律組長,只能認了。當班級紀律持續穩定後,可以暫停紀律組長的“紀律管制”,我把這段時間稱爲:“休養生息”,也可以說是“嚴打風”告一段落。

記得2020年上半年有一段時間,我覺得班級紀律挺好,就暫停了“嚴打風”。有一天,一個任課老師向我反應,她上課時學生有小聲嗡嗡現象,又找不到是誰,挺鬧心的。聽了任課老師的反映,我立即啓動"紀律管制”。第二天,那位老師很納悶地說:“爲啥課堂紀律突然就變好了?”

我得意地說:“想辦法了唄,想讓紀律好,就必須得好!”

2020年下半年,初一新生開學第二天,我立即啓用紀律組長看紀律,第三天開始,自習課基本沒有聲音。學生晚上放學站排出樓,我只帶隊一天。第二天,我把幾名紀律組長穿插在班級隊伍裏,讓他們分段監督,並讓他們在第三天早上向我彙報。那時候學生之間不熟悉,叫不出來彼此的姓名,我就讓他們記特徵,記座位。之後每天放學,學生都能自覺地,有秩序地走出學校。開學大約一週左右,就有校領導和我說:我班學生放學出樓時,紀律非常好,沒有說話的。學生沒拿班牌,開始也不知道是哪個班,沒有老師領着秩序還這麼好,一打聽,果然是我班。

03 值周班長

班級成型後,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嘗試過用值周班長管理班級。對值周班長的人選沒有嚴格的限制條件,只要做事幹脆利落,有積極性和意願管理班級就可以。值周班長協助我管理班級的紀律、衛生、值周等全面工作,任期一週,表現好了,並徵得學生的同意後,可以連任。

當然,啓用值周班長管理班級必須有一定的前提條件:班級秩序比較穩定,沒有故意違紀現象,學生之間的關係比較融洽,能夠互相尊重.......我帶兩個班級的後期,兩個班同時啓用值周班長管理班級,效果非常不錯,學生們都很支持值周班長的工作,那段時間我的兩個班級經常同時得到流動紅旗。

04 無人管理

無人管理也相當於人人管理,每個人都是班級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班級紀律。

無論課上,課間,還是自習課都沒人監督,沒人記錄,孩子們各忙各的,我進出教室也不通知學生。我會不定期抽查學生紀律表現,隨機找幾個學生了解情況,如果他們一致反應說挺好,我就表揚大夥兒,告訴他們再接再厲。如果有人違紀,違紀分子一定會被舉報出來。孩子們已經習慣了,有時我不調查,如有違紀現象也會有學生主動向我舉報。我班沒有違紀分子的生存空間,違紀分子在這裏就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05  標籤效應

2020級學生入學的前三個月,我班先後採用了臨時班長,紀律組長,無人管理等幾種紀律管理模式,效果一直不錯。

但有一點,無論是紀律組長模式,還是無人管理模式,都需要我不定期地抽查結果。開學大約三個月後的一天早自習時,我站在講桌前,突然靈機一動:科任課何不讓任課老師自己來評價學生的表現,這樣既省去了我的調查,也把主動權交給了任課老師,這個方法應該不錯。

想做就做,我立刻用彩色透明膠在黑板邊沿的每日課表旁邊又新增一列。粘透明膠的過程中我啥話也沒說,學生們好奇地看着我又要出什麼新點子了。準備就緒,我囑咐各科科代表,每節課下課後提醒任課老師在相應課節旁邊的表格裏留下課堂評語——好,中,差任選一個。好,我會表揚,中,我要調查違紀分子,差全班一起接受懲罰。

接下來的日子裏,孩子們每天爲了那幾個“好”拼得蠻起勁兒的。實踐證明,這種“標籤效應”非常有效,至從使用這種方法,我就暫停了“嚴打風”,也省去了抽樣調查。

幾個月過去了,班級紀律我一直用標籤效應來約束。老師的課堂評價一個差評沒有,中也出現的很少,絕大多數都是好評。每得到一個好評,孩子們興奮地說:“老師你看,又一個好!”  幾乎每次上完一節課,任課老師和孩子們的臉上都洋溢着喜悅和興奮。

偶爾有一箇中評,不等我開口問誰惹老師生氣了,學生們立刻羣起而攻之:“老師,就是他!”  “罪魁禍首”無奈地走過來接受懲罰:“老師,我錯了!我願意接受懲罰。”

對孩子的主動認錯我也表現得很大度:“除了扣分,那幾樣處罰自己選一個吧!”

“嗯,選哪個呢?還是放學值日吧!”

孩子們知道違紀了就要接受懲罰,每次接受完自己選擇的懲罰後,他們都會樂呵呵對我說一聲:“謝謝老師!“

現在,班級裏除了課堂上,課間和早晚自習學生們也總是安靜地,按部就班地看書學習。我在不在教室都是一個樣,學生們常常把我當成“空氣”,對我的出現視而不見。

班級紀律管理由人治到自治,再到自我實現就是我班的動態管理。

標籤效應是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是班級紀律管理的更高一層境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