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醜的中國女明星,離不開濾鏡

如何迅速變美?

不用減肥、不用整容、甚至不用化妝。

當代網友給出答案是:你和美人的差距,可能只是一個濾鏡。

《青春有你2》裏,選手的顏值受到質疑,網友們紛紛爲她p圖,一秒出道……

也有明星因此惹出爭議:

電影《花木蘭》首映禮,國外給出的劉亦菲照片,因爲皮膚不夠細膩、紋路明顯,沒達到“國內精修”而被粉絲嫌棄;

剛完結的《不完美的她》中,周迅面容粉嫩、瑕疵全無,只是高鼻樑在濾鏡的加持下,有些輪廓模糊;

p圖、濾鏡,似乎成了“提升顏值”的利器。

只是,社長有些不安:

當越來越多的綜藝、影視劇頻繁使用濾鏡時,到底是不是一件幸事?

1

離不開濾鏡的女明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加濾鏡,成了影視製作的必經步驟。

去年四月,翻拍劇《新白娘子傳奇》的畫面飽受詬病。

鞠婧禕飾演的白娘子,在鏡頭中不僅皮膚白到發光,就連五官和麪部輪廓都模糊不清。

這“辣眼睛”的濾鏡自然激起了觀衆們的不滿,“新白娘子傳奇濾鏡”被頂上熱搜。

劇方倒是知錯就改,很快調整了濾鏡重新上線。

結果,調整後的畫面只是沒有那麼白了。

一顰一笑,仍給人一種磨皮過度的感覺。

女星佟麗婭,本是公認的高顏值演員。

在《國家寶藏》裏的驚豔亮相,直接打破“央視卸妝水”的定律。

不想,《完美關係》上映後,質疑聲蜂擁而至。

“佟麗婭怎麼變得不好看了?”

鏡頭裏,原本眼波流轉的她,表情僵硬,立體的五官被磨到扁平。

除了皮膚是真的白,其餘神采,一去不返。

這固然與演員狀態有關,但,就在年初,她還主持了央視春晚。

當時的鏡頭裏,完全沒有如今的憔悴模樣。

有人說,加濾鏡是爲了照顧觀看體驗。

話是沒錯,但,就拿我們的真人秀來說——

綜藝《女兒們的戀愛》中,鄭爽的皮膚白皙透亮,儼然牛奶肌。

同一鏡頭下,張恆榨出來的西瓜汁,卻呈現粉色。

《Beauty小姐》中,戚薇穿了一件紫紅色露肩裙。

等幾人去了浴室之後,這身裙子,默默地變了顏色——淺粉。

看似下了心力,其實只是簡單粗暴地p白,p亮,其他細節一概忽視。

這樣出來的效果,怎能讓觀衆沉浸其中?

2

離開濾鏡,就不美嗎

細數那些動人心魄的角色,恐怕沒有幾個能達到現在的“標準”:

朱茵飾演的紫霞仙子磨皮不到位;

《上錯花轎嫁對郎》裏這對新娘的美白,實在不夠用心;

章子怡在《夜宴》裏霸氣雖有,但白一點會不會更“A”;

張曼玉美則美矣,可惜不夠少女;

怎麼能給佟麗婭用如此“俗氣”的配色,一點都不冷淡、一點也不“莫蘭迪”色系。

……

真的如此嗎?

嵌套到當下的濾鏡模板裏“標準化生產”,這些角色是否依舊動人,社長已經不想贅述。

說到底,最早開濾鏡也是爲了更“好看”,更“精緻”。

可惜的是,我們因爲愛美髮明瞭濾鏡,反而因爲氾濫的濾鏡喪失了真實的美。

那些最後讓我們記憶深刻、眼前一亮的,不是處處同質化的“完美”,而是各自真實鮮活、各有特色的人:

因爲《別告訴她》而火起來的華裔女星奧菲卡娜,小眼睛、黑皮膚,並不符合當下的審美。

她參與出演的電影,也並未掩飾她的外貌特點。

《瞞天過海·美人計》中技藝高超的“小偷”,能夠瞬間偷走主角手腕上的手錶。

《摘金奇緣》中的富二代。

黃頭髮,搞怪的衣服,人物設定是亞洲版的“艾倫”。

不是好萊塢電影中典型的富人形象。

沒那麼有錢,也不夠“高端”。

機靈勁中,還帶着點蠢萌。

許多人說,她的外貌未必突出,但那股沒有包袱的自然機靈勁兒,就是沒人可以拒絕的魅力。

我們記住的,還有這些:

《大明宮詞》裏,太平和薛紹初見,我們喜歡周迅的青澀水靈,也難忘她少女心動的神態;

《甄嬛傳》裏,有人富貴華麗,有人清秀寡淡。

有人精於算計、城府極深,也有人驕橫刁蠻,有人天真爛漫……

我們在意的,除了一張張臉,還有那些各自命運中,不斷變化、幽深複雜的人性。

《家有兒女》,三個孩子,性格各異,真實靈動:

懂事的小雪,搞怪的劉星、可愛的小雨……

我們懷念的,是舊時光裏的濾鏡,總能恰到好處把美人拍出不同的風骨。

也是那些鏡頭裏的鮮活和立體:願意展示缺點的勇敢、不必非要討喜的性格、不千篇一律的人設……

3

警惕濾鏡審美

離不開濾鏡精修、不敢“醜”的,何止是明星。

社交網絡上,各種直播、短視頻鏡頭中的素人、朋友圈裏的精修照片,在濾鏡下,也一個個大眼睛瓜子臉,皮膚白皙零毛孔,聲音動聽五音俱全。

追求好看的角度、光潔的皮膚,這本無可厚非。

但說到底,我們要警惕這種“濾鏡審美”。

不是警惕“美”,而是警惕美變得單一和標準化——

一旦不符合這種標準,就是“醜”、就是沒有魅力。

新氧app曾聯合南方週末開展了女性調研,結果顯示:

每6位女性中,就有1位在照鏡子或拍照時感到焦慮。

外形,極大地左右着女性的自信感。

鏡頭裏,濾鏡開得越大,回到現實,落差也越大。

“再白一點就好了。”

“痘痘必須要遮住。”

“皺紋不能有,但髮際線要p一點。”

……

美麗,從一種期待,變成了枷鎖。

社長承認,很多時候,人們的確有一種矛盾:

一邊對過於失真的濾鏡口誅筆伐,一邊對小眼睛塌鼻樑、各種不符合主流審美的人表示嫌棄與厭惡。

天生麗質的人不懂相貌中下的人因何自卑,聲音優美的人不解五音不全的尷尬;

習慣被寵愛的人,不知道有人天生內向、口舌笨拙,能引起心上人的注意、得到別人的喜歡有多麼不易……

他們不曾感受過那些或有心或無意的比較,所以不曾理解,那些承受太多惡意和批判的人,因爲濾鏡嘗過一點“甜頭”,就此習慣、依賴、上癮……

只是,外貌、聲音、甚至性格、人設,當你給所有的東西蒙上一層虛假討好的外衣,那個真實的人,也不存在了。

羅馬尼亞攝影師Mihaela Noroc在4年中走訪全球45個國家,用鏡頭紀錄了500多名女性不同的美。

她們個個驚豔,卻沒有一張長着標準的“網紅臉”,或修圖修到零瑕疵。

在她的鏡頭下,痘印、雀斑、皺紋……清晰可見。

但恰恰是這些皮膚的紋理、毛孔甚至疤痕,讓我們看到生動的個體和生命的質感。

誠如攝影師的創作初衷:

“美意味着做你自己,真實,自然,不做作,內心坦蕩可鑑。”

前一陣子,《想見你》熱播。

劇中有兩個相貌相似、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

開朗外向的黃雨萱和內向自卑的陳韻如。

社長欣慰的是,在故事的結局中,陳韻如沒因爲改變自己、“變成”黃雨萱更招人喜歡,就徹底失去了自我。

她終於明白,性格內向、和別人不太一樣、不那麼招人喜歡,其實,並不是一種缺陷。

真實的她,本就是自己酸澀青春裏的主角,沒人可以替代。

不要只看到單眼皮就想到醜陋,卻忽略了那雙眼睛裏的自信;

不要只看到皺紋就想到老去,卻忘記了藏在紋路里的故事;

不要只看到外在的笨拙、古怪、不善言辭,就不去欣賞內心的滾燙和溫柔……

拿下濾鏡,實質上,也是對真實的感知、對粗糙的擁抱、對自我的接納。

要相信,任何人都有無法復刻的美,那種生動的名字,叫做真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