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石壕吏》中徵兵的正當性問題

文/常書遠

——杜甫的立場和人性與康震的立場和人性

  上次我寫的對康震解讀《石壕吏》的問題,是站在假設康震說的官府強抓兵丁是國家正當行爲的前提上。即使在這個前提上分析,都得出康震的解讀是詭詐欺人,自相矛盾的。

  那麼這一次再專門討論一下《石壕吏》中官差強抓百姓服役是否正當正義的問題。

  如果站在當時朝廷的立場,以及所有食君祿的人比如郭子儀的立場,那當然是正當正義的。因爲既然享受着朝廷的恩澤與榮華富貴,解朝廷之危難符合人性知恩圖報的邏輯,哪怕這個朝廷已經腐朽了。人性的邏輯不一定需要崇高偉大的理由爲支撐。郭子儀在歷史上仍然是功績卓著的正面人物沒有問題,起碼他遵循了人性。

  即使是站在杜甫的立場上,如果杜甫也支持官府強徵兵丁,杜甫的人性照樣沒問題。因爲杜甫是士人,可以免服兵役,混得再差,也是受國家照顧的階層。受國家照顧的特權階層,有理由去理解國家的非常行爲。

  至於站在以老嫗一家爲代表的普通窮苦家庭,家裏窮到媳婦“出入無完裙”,不能見客的這些底層家庭,朝廷的軍隊也好,安祿山的軍隊也好,都沒什麼區別。他們沒有受到國家的恩惠與施捨,相反他們纔是真正的生產者,養活了國家,養活着郭子儀、杜甫這些人。而這個國家卻不能給他們帶來太平的環境,還繼續讓他們雪上加霜,所以朝廷的徵兵在他們眼裏只有權力的“正當性”,沒有價值上的正義性。安祿山只是最終失敗了,否則在百姓眼裏,無非又是一場改朝換代的戰爭而已。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朝廷的軍隊來徵兵,他們牴觸且無法抗拒,若是安祿山的軍隊來徵兵,他們也一樣牴觸且無法抗拒。不可能只認官府爲“自己的隊伍”,而叛軍來徵兵,就一頭撞死。中國歷史上叛軍那麼多,爲什麼動不動就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到幾十萬甚至百萬之衆,就是因爲大部分百姓沒有什麼“誰是自己的隊伍”的概念,叛軍一來,並不抗拒服從。

  如果歷史的結果不同,如果安祿山成功了,那麼跟隨安祿山的百姓,在康震教授口裏想必又會被讚美成造反有理的革命羣衆,而之前強抓百姓服役的官府,一定會與當年抓壯丁的國民黨一樣被唾棄。

  杜甫之所以是偉大詩人,在於他除了有普通人性,還有昇華了的人性。他的普通人性是他因爲受到國家照顧,所以心底裏忠於李唐王朝,希望朝廷打敗叛軍。而他昇華的人性則是他投宿石壕村的那一夜,所見所聞在內心經歷的激烈碰撞。他看到老嫗一家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都已戰死,而官府仍來她家徵兵。家中僅有的男丁老翁逃跑,官差大發雷霆,最後老婦請求官差放過他們,她願意上戰場爲軍士們做飯。

  而他杜甫就在旁邊,可他是特權階級,可以不服兵役,自己受着朝廷的恩惠,卻眼睜睜看着朝廷的危難最後由這些悲慘的百姓去承擔。那一刻,杜甫的心裏想必經受着一種來自價值體系的煎熬、質疑,最後化爲對老嫗一家深深的憐憫及對戰爭的痛恨。

  這就是杜甫之所以是詩人的昇華了的人性。

  如果杜甫只是冷眼旁觀,與石壕吏一樣的鐵石心腸看待這一切,杜甫的人性也沒太大問題。只不過沒有昇華的人性,只有最基礎的人性,只認一個死理:自己受國家照顧,所以理應一根筋支持政府。

  人性既可以很崇高,也可以很基礎,很低微,但一定有人性的邏輯。

  所以康震教授的搞笑就在這裏。他肯定沒有杜甫昇華了的人性,要命的是,他的解讀連基礎的人性都沒有。

  一個現代人,又沒有食唐朝的君祿,卻口口聲聲“這是咱們的軍隊,不是叛軍的軍隊”;在沒有利益瓜葛的情況下,無條件支持一個已經腐朽的古代朝廷的一切行爲,這是一種現代人的犯賤行爲。

  因爲無條件支持唐朝政府的一切行爲,所以朝廷對無數百姓家庭造成的痛苦,就被他美化成“只是態度不好”,被他描述成百姓的愛國自願行爲,讓百姓從中獲得“幸福感”,把一千多年前的悲慘百姓從意志上強姦一遍,這是康震的下流與險惡。

  康震,一個現代文學教授,境界遠不如一千多年前受封建思想侷限的杜甫!

  康震爲什麼要這麼幹?爲什麼他的言論既沒有昇華的人性,也沒有基礎的人性?

  有一句話叫“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借用這句話,在當今有些文化人那裏,一切文學解讀都是對現今的指涉。你以爲他們只是純粹地解讀文學?錯。他們是在有意無意,或者不知不覺地構築一個話語價值體系,在古往今來的一切資源中尋找他們想要的東西,然後任意打扮,輸出他們自己的思想。我們當然知道他們的心理。


2021年3月22日燈下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