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父母,你的愛能承受多少孩子的“忤逆”?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儘管開頭就揭曉了故事結果,仍被那沉靜的娓娓道來的回憶吸引着讀下去。時時想到那個關於母親的名句“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意大利新銳作家、記者西爾維婭·費雷裏的小說《我將如何呼喚你》,從母親的視角,講述了養育一個“特別”的孩子所面臨的考驗與掙扎。故事中深深打動人的力量,來自於這位母親在面對一個不如她期待,甚至讓她感到“丟臉”的孩子時,對孩子竭盡全力地守護與支持。

小說從伊娃被推進手術室做變性手術開始,母親守侯在門外,漫長的倍受折磨的等待時光,母親陷入回憶:自己的成長、求學、工作經歷,與愛人的相遇相知,伊娃的出生,恬靜幸福的生活隨着伊娃的成長出現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伊娃的特別,很早就顯現出來,她喜歡的玩具、遊戲和衣服都和小女孩不同,但最初媽媽把她當成文學作品裏喜歡騎馬的女英雄,爲這種不同而驕傲。四歲時,伊娃告訴幼兒園老師她想變成男生,五歲時她跟表姐說了自己取的男生名字,還演示了像男孩子一樣站着小便。

她越來越強烈的成爲男生的願望,讓父母重視起來。他們帶她去看兒童心理醫生。醫生叮囑他們,不要評判孩子,儘量避免使用“正確”、“錯誤”、“男生”、“女生”之類的詞,不要有對比和對立。觀察並給予選擇的自由,耐心等待孩子確定自己的性別。

伊娃是幸運的,父母雖憂心忡忡,還是儘量按照醫囑,放下評判與改造。他們不再請女孩子來家裏玩,把女童裝全捐給了教堂。髮型、玩具也都由着女兒。

可現實提醒他們,那還遠遠不夠。成爲小學生、中學生後,來自同學的質疑和嘲笑帶給伊娃沉痛的傷害。媽媽出面爲她討回公道,成爲她強有力的後盾。

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愛,莫過於讓孩子深信,無論遇到怎樣的風雨,都可以回到安全的愛的港灣。

對性別焦慮症者相關專業知識的欠缺,讓伊娃的父母在尊重、寬容和保護她的同時,對於她會“願意做女孩”始終抱有幻想。直到伊娃十六歲時,自己聯繫了律師,打算通過訟訴得到做變性手術的決定權。

聆聽律師的解釋,接受法官的問訊,眼看着事情朝着無可挽回的方向發展。伊娃的媽媽意識到“我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卻沒有任何文件上寫着你屬於我們,你是我們的。”

伊娃的痛苦與堅定激烈的抗爭,終於讓父母決定成全她。

焦灼等待手術結束的母親,即便已經做了那麼多,仍在質疑自己:

做母親的總是犯錯,一直在犯錯。我錯了嗎?發生的這些事是對我的報應嗎?多年來,我一直問自己,發生這件事,我有多大的責任。但我答不上來,伊娃,等你醒過來時,你可以告訴我嗎?我們能一起創造一個新的未來嗎?

父母之於孩子,習慣了以權威的身份指責、調教,卻極少反思對於孩子出現的問題,自己究竟要負多少責任。

跟隨着伊娃母親的回憶,我們對性別焦慮症者從幼年到成年各個階段的表現也有了更多瞭解。

伊娃在母親的陪伴與守護下“涅槃重生”。她和父母一路走來的艱辛,呈現了當孩子出現讓人難以接受的狀況,父母爲之做出的妥協、改變。也讓我們對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有了更多理解與思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