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你的爱能承受多少孩子的“忤逆”?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尽管开头就揭晓了故事结果,仍被那沉静的娓娓道来的回忆吸引着读下去。时时想到那个关于母亲的名句“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意大利新锐作家、记者西尔维娅·费雷里的小说《我将如何呼唤你》,从母亲的视角,讲述了养育一个“特别”的孩子所面临的考验与挣扎。故事中深深打动人的力量,来自于这位母亲在面对一个不如她期待,甚至让她感到“丢脸”的孩子时,对孩子竭尽全力地守护与支持。

小说从伊娃被推进手术室做变性手术开始,母亲守侯在门外,漫长的倍受折磨的等待时光,母亲陷入回忆:自己的成长、求学、工作经历,与爱人的相遇相知,伊娃的出生,恬静幸福的生活随着伊娃的成长出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伊娃的特别,很早就显现出来,她喜欢的玩具、游戏和衣服都和小女孩不同,但最初妈妈把她当成文学作品里喜欢骑马的女英雄,为这种不同而骄傲。四岁时,伊娃告诉幼儿园老师她想变成男生,五岁时她跟表姐说了自己取的男生名字,还演示了像男孩子一样站着小便。

她越来越强烈的成为男生的愿望,让父母重视起来。他们带她去看儿童心理医生。医生叮嘱他们,不要评判孩子,尽量避免使用“正确”、“错误”、“男生”、“女生”之类的词,不要有对比和对立。观察并给予选择的自由,耐心等待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

伊娃是幸运的,父母虽忧心忡忡,还是尽量按照医嘱,放下评判与改造。他们不再请女孩子来家里玩,把女童装全捐给了教堂。发型、玩具也都由着女儿。

可现实提醒他们,那还远远不够。成为小学生、中学生后,来自同学的质疑和嘲笑带给伊娃沉痛的伤害。妈妈出面为她讨回公道,成为她强有力的后盾。

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爱,莫过于让孩子深信,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都可以回到安全的爱的港湾。

对性别焦虑症者相关专业知识的欠缺,让伊娃的父母在尊重、宽容和保护她的同时,对于她会“愿意做女孩”始终抱有幻想。直到伊娃十六岁时,自己联系了律师,打算通过讼诉得到做变性手术的决定权。

聆听律师的解释,接受法官的问讯,眼看着事情朝着无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伊娃的妈妈意识到“我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却没有任何文件上写着你属于我们,你是我们的。”

伊娃的痛苦与坚定激烈的抗争,终于让父母决定成全她。

焦灼等待手术结束的母亲,即便已经做了那么多,仍在质疑自己:

做母亲的总是犯错,一直在犯错。我错了吗?发生的这些事是对我的报应吗?多年来,我一直问自己,发生这件事,我有多大的责任。但我答不上来,伊娃,等你醒过来时,你可以告诉我吗?我们能一起创造一个新的未来吗?

父母之于孩子,习惯了以权威的身份指责、调教,却极少反思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自己究竟要负多少责任。

跟随着伊娃母亲的回忆,我们对性别焦虑症者从幼年到成年各个阶段的表现也有了更多了解。

伊娃在母亲的陪伴与守护下“涅槃重生”。她和父母一路走来的艰辛,呈现了当孩子出现让人难以接受的状况,父母为之做出的妥协、改变。也让我们对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有了更多理解与思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