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遇見最美的風景——(《對話生活》第3小組中期總結)

一、孫靖宇老師:

自我介紹:

來自海南省文昌中學,初中語文教師。我熱愛語文教學,熱愛教育。遇N師以行千里,開心志而向未來!從N2到N6,5期的N師學習讓我找到自身的認同,鏈接到更大的場域。對話生活,更讓我們去踐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開展項目式學習。感恩遇見!願意與您一起相約偉大,共赴美好!

輕舟已過萬重山——《對話生活》中期總結

一、此心安處是吾鄉

假期的讀書生活因爲移徙搬遷並未能如前所願,最近在讀的書有:

第一本是《蘇東坡傳》,因爲在度過瓊州海峽的時候,內心不免有些失落和留戀,想到了蘇東坡被貶儋州遇赦北還的時候寫到的一首詩,《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想到了他的豁達樂觀,想到了他的隨遇而安、自我排遣、從容自適 就想再讀一遍《蘇東坡傳》,從中去汲取一些鼓勵和安慰。

第二本書就是小組共讀的《PBL項目化學習》,這也是假期閱讀的主要書目。因爲對話生活要進行課程設計,如果說前面《蘇東坡傳》是心之所安,那麼這一本《PBL項目化學習》就是心之所向。

此外,因爲參加涼水井冬令營《對話孩子》,我從被教練者成爲了教練老師,所以我又把前面在N6學習時的《關鍵在問》重新翻看了一遍。

再有就是要融入到新的工作環境,與新的同事、新的學生共同學習,工作,我又把暑假讀過的《學習共同體》這本書重新翻看了一下。

我的感受是,有些書是需要重新讀的,一定要與自己的當下相結合,要深入的思考,才能夠用書上的內容來解決自己當下的實際問題。

二、積跬步以至千里

總結聽過的課程及感受。只有在搬遷途中的那一週沒法正常聽課。其餘的課程我都認真聽了。

邱磊老師的《用生命的母語做教育》使我重新認識了陶行知的偉大。對於陶行知的理論,以往還是通過學習瞭解一些,但還都是停留在理論和書本上。沒有深入的去思考和實踐。通過邱磊老師的講座,讓我對陶行知先生的經歷和陶行知的偉大之處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與杜威的對比,讓我們知道了教學與生活,教學與社會的關聯。而努力實踐正是知行合一思想的體現。

劉欣老師的《新媒體教育力》,使我知道了媒介公衆形象也是一種教育力。也會給教師帶來影響力。而以往的我根本沒有想到這一點。只覺得發朋友圈是年輕人的事,自己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經營打理。也覺得這是自己的生活,沒有必要去告訴別人。但劉欣老師的話,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公衆形象和媒介影響力。它也需要持續產生優質內容,傳播優質內容,運營優質內容,推廣優質內容。所以我想從這裏改變。以往我覺得我的教學魅力就在於對學生的理解,對於學科知識的建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而且能夠鏈接很多的跨界和關聯的知識。

徐莉老師的《未來課程想象力》,讓我知道了課程工作者使用的課程問題需要進行信息分類,任何教學策略背後都有認知學習理論,課程試運轉系統,只有兌現了許諾的價值纔是好的課程,做的好的堅持做,做的不好的改,沒做過的要試試。我們永遠不能讓自己的認知固定下來,持份者各方不斷相互調試,已接近理想。教育的基本問題應該是從生存到生活到生命的思考。

還有絲絲老師的《可視化筆記》,特別喜歡也特別感謝絲絲老師,給了我畫第一張圖的勇氣,也寫了一首小詩《跨越》。

三、心有靈犀一點通

說到小組對話。我參加了《對話生活》和《2021心啓程》,我的感受是融入了集體這個更大的場域,纔有了更多更深的鏈接。夥伴們在交流對話中有思想的碰撞,彼此鼓勵,賦能成長,才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變得更加有意義,更加充滿了樂趣。一個人,一羣人,一件事,一輩子。教育就是一個人和一羣志同道合的人一輩子把一件事用心用情用愛去做好。

小組對話對我來說是,一種觸動,是一種影響,彷彿一場大的旋渦,吸附着我,推動着我。使我與他人,與集體有鏈接,學習他人,照見自己。

四、追風趕月莫停留

涼水井冬令營《對話孩子》的課程,我非常有幸成爲了第五組的教練。孩子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感受是:教學相長。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而作爲教練就是點燃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孩子有被點燃、被電點亮的過程,那他們就能自帶光芒,自我發光。之後形成光源,照亮遠方。大家都逐光前行就會照亮世界。

我的感受是,這些孩子們非常努力,非常優秀。他們渴望自己提升,而且漸入佳境。他們有着很多優秀的品質,與他們在一起,對我也是一種賦能,一種提升。

感恩生命中一場美好的相遇。

五、百舸爭流千帆渡

對話生活的課程設計,我已經有了初步的思路。設計的主題是《紫貝山陽,家是文昌》,這是我們小組《對話生活——尋根》中的第二部分《我和我的家鄉》,最大的體驗就是PBL項目式學習,要跳出學科教學,更貼近生活和社會。不僅要有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更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的困難是我暫時還沒有分配教學任務,不知道教哪個年級,是否做班主任,所以有些內容暫時不能與學生對接落實。

此外,PBL項目式學習不是所有人都在學習,都能認可和接受的,他需要學校領導、家長、學生理解和認可,配合和參與。而我新到一個學校,需要贏得大家的支持,首先應該是在教學工作上先有說服力,再有影響力,纔能有號召力。這也需要一個過程。我需要把這個過程縮短,也需要把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去與大家交流,贏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勇氣以航。

二、王莉莉老師:

自我介紹:

來自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果園鄉中心小學。已年過半百,熱愛教育事業,熱心互聯網教育。遇見互加遇見美!從N師學院第一期到N6,從互加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到教師興成長計劃培訓營,一直在學習的路上追隨互加計劃前行。教練式教師培訓和對話生活學習,讓我走進全新的領域。讀書——學習——賦能——助人,全身心地投入定會迎來滿園春色。

追逐夢想一起飛——《對話生活》中期總結

1、這段時間大家在讀那本書?什麼感受?

這段時間重點讀了四本書:《用生命的母語做教育》、《PBL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的邏輯》、《PBL項目制學習》

我是那種讀書比較慢的人,如果僅僅是讀的話,就會感覺讀了好像啥也沒記住,因而,讀得時候我比較喜歡做筆記、反覆讀,這樣就導致讀得速度不會太快。

讀《用生命的母語做教育》這本書讀得比較細,邊讀邊做筆記,還寫了幾篇簡書。通過閱讀,對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瞭解。在今天的教育場景中,在“互聯網+”“大數據”“翻轉課堂”的裹挾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依然有許多寶貴的啓悟性。

陶行知說“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是所需要的公民”。對於我們的教育,或許真正缺乏的是仰望星空的心境,我們關注實利的東西:考分、等級、名次、榮譽、政績、升遷,學生有學生的主意,教師有教師的算盤,他們之間很難有真正暢通的信息流,加上“師道尊嚴”和密集式填鴨教育,若再有社會的縱容,教育之匱乏幾乎是無法避免的。爲了一世浮華,滿眼虛榮,什麼自由、平等、發展、普世價值都拋諸腦後。“德先生”只是掛了個名。

要有仰望星空的閒情,就先要有民主的情懷;要有民族的情懷,就先要有對常識的迴歸。從一切關心教育的同路人一起,把“德先生”從牆上、紙上、口頭上請下來,做真正的教育環境的構建者和教育精神的引領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從陶行知“德育爲先”的教育思想中,藉助他的思想,正本清源,學會思辨,讓自己和孩子迎來生命意義上的拔節。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是因爲他看到了學生“即學即傳”的優勢,不羞澀、不遮掩、不功利、不做作。教育的求真務實,在單純的“小先生”那裏,從來都不是什麼問題。另外,“小先生制”本身也鍛鍊了無數的學生,培養了他們的自信,促進了自學、自研等種種能力。整個教育過程、評價、認定,來自於教材、書法,都交還學生自己了,民主社會的所謂“平等”“自由”,新課程理念的種種探索、創新、自主,都成了一種教育常態。我們當老師的是不是應該聽聽學生的聲音,甚至放手讓學生教學,乃至於伏下身向學生學習。

因爲想做PBL項目式學習指導,而對PBL項目式學習瞭解甚少,就想深入地進行學習和理解,因此這段時間又重點讀了和PBL項目式學習相關的一些書。還有葉修老師的書也讀了一些。

2、這段時間大家聽了哪些課,什麼感受?

學然後知不足,因爲不足就想拼命的學習。這段時間從週二到週日,每天晚上都抽出時間在聽課學習。

主要聽了葉修老師的《學習的邏輯》、小熊老師的《極簡技術》、劉欣老師的《新媒體教育力》,徐莉老師的《未來課程想象力》,盧志文老師的《牛年說牛》,還有吳虹校長,絲絲老師、梁玉紅老師帶來的《視覺筆記》系列課程。還特別購買了劉欣老師和徐莉老師的課程來聽。

從2017年到今天,這幾年聽了幾百節課了,之前一直處於下載狀態,聽了就聽了,聽得時候覺得特別好,但要把它內化爲自己的能力,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一節課一節課的聽下來,慢慢地,自己的思維和能力還是有了一定的提升。特別感恩吳校長,是她爲我們帶來了高端的免費的課程,讓我們能接觸到全國最優秀的一羣人,接觸到最先進、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特別感恩這份美好的遇見。

3、這段時間小組對話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我們第3小組對話在線上集中做了4次分享,有兩次是在微信羣進行了交流。

最初大家都有一點發懵,不知道到底該怎樣做PBL項目式學習設計,對PBL項目式學習知之甚少。後來經過讀書學習、聽課討論、交流、思維碰撞,多次商議和修改,我們確定了大主題,並在大主題基礎上做了詳細的設計和規劃。

帶着小組的老師們一起設計課程,總體感受是真的不容易。雖說大家大都是在教學一線教了多年的學,但要進行PBL項目設計課程還是有不小的難度,因爲大家都是在摸着石頭過河。我們要適應角色的變化,轉變成爲知識淵博的學習指導者或推動者。

4、涼水井對話孩子,您是否觀摩過?哪些印象深刻?對未來課程設計有何啓示?

涼水井《對話孩子》我全程都參與了,對所有的課進行了全程觀摩。作爲一名觀察員,我看到助教老師們課前準備充足,引導到位,問題設計層層深入,值得我借鑑。

小教練們進步明顯,認真地傾聽,從容淡定地反饋,說話大方有條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最後的小組彙報環節,各小組的孩子們毫不怯場,侃侃而談,從小組活動到自我感受,以及自己的收穫和進步,說得非常全面。特別要爲孩子們點贊!

這對於未來課程的設計啓發很大。怎樣從專家型教師轉變爲教練型教師?怎樣以學生爲中心設計課程?如何通過強有力的方式改變教學,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呢?如何能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學習呢?通過這次《對話孩子》課程的觀摩,對未來課程設計我想到了更多。

5、對於《對話生活》課程設計,有哪些思路?結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對PBL設計的感受,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別人怎樣的支持?

對於《對話生活》課程設計,我的思路是以學生爲中心進行課程設計,相信學生能夠迎接挑戰。讓孩子們在真實的世界裏學習,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這次小組共創PBL項目式學習設計,我們是在《對話生活》大主題下確定了“尋根”這一主題方向,下分四個小主題:我和我的家人、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校園、我和家鄉的味道,然後再進行詳細的設計。雖然有了大致框架,但細節還要進行細化。

三、趙小利老師:

自我介紹:

年齡50歲,任教學校江西贛州寧都縣田埠中心小學。任教學科主要爲小學數學和信息技術,熟悉教育信息技術,是江西省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是“2018馬雲鄉村教師獎”獲得者。

潛心學習研課程——《對話生活中期總結》

1、這段時間大家在讀那本書?什麼感受?

正在讀的跟項目化學習有關的書有三本:《用生命的母語做教育》、《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4+1”課程實踐手冊》,其中《項目化學習設計》是共讀書。

學習體會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教育即生長”,這些杜威的名言時常會在一些名家演講或文章中出現。杜威所指的“生活”一方面是與“行動”密不可分的,即他不斷強調教育應“從做中學”,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重視“環境”作用,從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到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無所不至,即“民主主義”這個涵蓋他整個教育理想環境。一切生活,都是有教育意義的,但是從學校操作層面看,這個“生活”一定要和學生的固有經驗(生活體驗)有關,只有學生覺得“課程”與“我”有某種聯繫時,他們纔會有興趣,有會願意持續而深入地勇者參與其中。學校的生活作爲一個整體,不能人爲地割裂開來。作爲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勞動,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而直接將結論性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學習體會2:什麼樣的知識適合進行項目化學習?項目化學習聚集概念性知識。學生形成概念性知識意味着他不僅知道,而且還能夠理解這個概念的特徵,能夠舉出不同類型的正例和反例,能運用這個概念作爲工具來分析新的情境。概念性知識超越了事實層面,指向思維,促使各種事實性知識的整合。

學習體會3: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的七大能力:提出和發現問題;產生假設;實施運行;觀察記錄;制訂計劃;修改調整;演示交流。

學習體會4:“4+1”課程模式下的教師需要廣博的情境中的知識與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項目化學習涉及大量情境中的知識,問題和大量的信息撲面而來,教師往往也成爲“知識的睏乏者”,這就促進不同學科教師間的主動溝通,項目化學習過程也成爲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

2、這段時間大家聽了哪些課,什麼感受?

聽了兩次《視覺筆記》,感覺自己圖畫思維還是有欠缺的,主要還是沒有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練習的過程,就是思維條理化、表達簡約化、圖文美觀化的過程。特別是那次蔣絲絲老師分享的學習經驗,課後試着做四格圖畫,看起來寥寥數筆,毫不驚豔,確是花了許多心思的結果。

聽了兩次涼水井《對話孩子》,學習體會另述。

聽了一次葉修老師的《高效學習策略》,主題是如何讓老師教得更好又更輕鬆。先分析問題:學習的事,本質上還是自己的事自己決定,孩子願不願意學,學得是否投入,外部刺激在多大程序上影響孩子的學習,學習不自覺的孩子如何喚起他的學習內動力?依據學習邏輯,開出對應的方法策略。

聽了一次劉欣老師的《新媒體教育力》,劉老師金句頻出,“贏要贏在學習觀”“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的前奏”“想都是問題,幹都是答案”。關於師生關係,贏得了學生的心才能獲得教師的資格,親其師,信其道,好的老師,其職業和生活是一體的,互相滋養的。“有限教育活動,無限教育影響”。

聽了盧志文校長的《牛年說牛》,這是一個專題講座,知識面非常廣,盧校長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內,將大量有關牛的知識,通過巧妙的組合,講得生動有趣,中間插入猜謎語,增加互動性。關於文盲:過去指不能識字的人,現在指不會學習的人,未來指不懂審美的人。關於進步:工具進步(向善),知識進步(求真),人格進步(臻美)。“牛”是十二生肖中唯一可以用作形容詞的,聽到這句,我在想,“牛”這個詞用作形容詞也是近期的事,未來誰知道哪個生肖會比“牛”更“牛”呢!

3、這段時間小組對話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通過多次不同形式的討論,我們小組的項目設計逐漸清晰,分歧越來越少。做這樣的項目,我們都是第一次,短時間內要惡補理論,項目要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從框架到具體實施方案,我感受到了很大壓力。壓力來源多方面,一是時間緊任務重,二是有效溝通縮小分歧。

4、涼水井對話孩子,您是否觀摩過?哪些印象深刻?對未來課程設計有何啓示?

聽了兩次涼水井“對話孩子”,特別有深刻印象的是孩子說的“教師需要幽默感”,以自己多年跟孩子打交道的經驗看,這個點確實點中要害,也在多次教師培訓中聽到過類似觀點,孩子不喜歡板着臉的老師,他們會感覺那樣的老師不真實,或者是“裝”得有點過。在課程設計中,可以考慮吸引孩子和老師在話題交流上尋找恰到好處的點,以此展開課程,從學習策略來看,教師既要考慮有限時間完成活動,又要考慮給予孩子充分的探究體驗,課程設計和教師“陪讀”技能學習,都有許多課題值得探究。

5、對於《對話生活》課程設計,有哪些思路?結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對PBL設計的感受,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別人怎樣的支持?

課程設計,我們還在優化中。我的設計是“家譜樹”,我以“尋根之旅”的活動形式來組織架構。初步設計了七次活動,這七次活動,層層遞進,漸次深入。

“尋根之旅”第一站:從我出發,我是誰?

“尋根之旅”第二站:親親愛愛一家人

“尋根之旅”第三站:禮尚往來話親戚

“尋根之旅”第四站:家族

“尋根之旅”第五站:家譜

“尋根之旅”第六站:家族文化

“尋根之旅”第七站:鄉音鄉情

另有幾位老師設計的“家鄉味道”和“地方人文”題材,我們在最近一次討論中,我談到我們的設計問題及方向,我們一開始,各自開車,只有一個大概方向,慢慢地,方向基本一致,現在,就像是不同類型的車組成的車隊,將來,我們應該可以達成共同乘坐一輛大車。比如,可以將各位老師的項目整合在一起,仍以“尋根之旅”一線牽。

我感覺我們的進度還是有點慢,但是我知道,這又是欲速不達的,先期論證分歧未解決,後期困難會更多。

牛年已來,我們的牛牛組合,加油!

四、顧曉華老師

自我介紹:

50歲,無錫市五愛小學數學教師,願意不斷學習、感受新鮮事物、嘗試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課堂裏、在生活中和孩子們一起開心成長、不斷進步。

精雕細琢多實踐——《對話生活》中期總結

1、這段時間大家在讀那本書?什麼感受?

《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感覺這種學習方式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需求,是一種融入社會、充滿不確定性、面向真實世界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也是充滿挑戰的、我所不熟悉的、困惑的、不知道該從何做起的。

2、這段時間大家聽了哪些課,什麼感受?

聽了《極簡教育技術》,已經開始每天進行“筆記俠”練習了,雖然沒有參加打卡,也只是在模仿別人的作品,但每天的練習帶給內心很多快樂。

3、這段時間小組對話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小組裏進行了讀書打卡活動,還聆聽到組員非常周全的活動方案設計,小夥伴們真是很有教育理想,也很有行動力的。

4、涼水井對話孩子,您是否觀摩過?哪些印象深刻?對未來課程設計有何啓示?

孩子們很有做教練的天分,也很能理解同伴,後生可畏吶。未來課程設計,一定是融入生活、融入社會、充滿創意的。

5、對於《對話生活》課程設計,有哪些思路?結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對PBL設計的感受,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別人怎樣的支持?

對PBL設計目前已經落實了第一階段的內容,現在對第二階段:如何設計線上美食鋪營銷活動還沒有想好怎麼弄。我的預設是和數學相關,讓孩子在營銷活動中體會相關數學概念,希望能有人支個招。

五、孫豔花老師:

自我簡介:

江西贛州于都縣貢江鎮窯塘小學數學教師,兼任學校負責人,在學校裏最年輕。不願困守現狀,願意不斷學習,希望帶給年長的同事們外面的信息和資源,帶給孩子們優質豐富的課程,讓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共同成長、不斷進步,爲大家的教育生涯畫上一個精彩的句號。

忙碌充實不停歇——《對話生活》中期總結

有幸加入互加寒假教師冬訓營,有意義的學習穿插在忙碌的年節事務中,讓我度過人生中最充實的假期沒有之一。

《對話生活》中期總結,請對照以下問題,分享自己感受:

1、這段時間大家在讀哪本書?什麼感受?

我讀了小組共讀的《項目化學習設計》,選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我感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很接地氣,更有實用性。在當前唯分數論、唯金錢論的大環境下,能堅守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難能可貴且困難重重。

社會如同大自然,每個孩子都猶如一粒種子,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生長週期,尊重每個人的來處,就是尊重他們的未來和發展。生活就是他們成長的土壤,既然有來處,那就有他的去處和終點。

《PBL項目化學習設計》,這是我第一次讀有關PBL的書,也是剛剛開始接觸項目式學習方式,讀進去後發現自己原來設想太浮淺,雖然越往後讀越覺得很深奧,難以與工作實際聯繫起來以後,總體感覺很有壓力。但自己打心底喜歡這次學習,會堅持參與《對話生活》,進行大膽嘗試,爭取在實踐中學習、成長,積累經驗。爲了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爲了不被淘汰,唯有努力學習。

2、這段時間大家聽了哪些課,什麼感受?

假期中過的很充實,我一次不拉地在線上耹聽了吳虹校長、熊惠琴老師、徐莉老師、徐立導演、邱磊老師、劉欣老師、蔣絲絲老師、葉修老師的課,主要有勇氣讀書分享會、《極簡技術》、《視覺筆記》和觀摩《對話涼水井中學》等。

《極簡技術》的課重在實操,收穫了好多實用APP、學會了小視頻製作,獎狀製作等,好學,實用,簡單,非常喜歡。

《勇氣讀書會》中劉欣老師的分享讓我跟隨她熱淚盈眶,求真求實、用心用情地經歷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項目式學習帶給師生生命成長的內驅力,學生對老師的知恩、知遇之情帶給我深深的感動。

3、這段時間小組對話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目前我們小組在王莉莉老師的帶領下開展小組對話,每次對話我都積極參與,積極分享,認真聆聽同仁們的分享。我主要分享了閱讀體會,我對項目式學習的理解,我對話生活的整體思路,我對話生活項目的設計。在小夥伴們的多次討論中,對對話生活項目的理解比原來清晰了很多,一致確認以“尋根”爲項目主題,圍繞這核心把各人的設計融合完善。

4、涼水井對話孩子,您是否觀摩過?哪些印象深刻?對未來課程設計有何啓示?

每期的涼水井對話孩子,每次我都全程觀摩,這些孩子的表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在最初加入學習的時候,我在網上閱讀了一些相關的資源,設想是通過帶孩子們在寒假開展科學閱讀《長三角野花三百種》手冊的基礎上,運用閱讀中學習的知識開學後去野外識別一些野花,結合學校花壇改造請孩子們將野花種植到花壇裏並掛上名牌進行展覽。

通過學習和小組交流後,結合小組確定的“尋根"主題,我不斷反思這個原有的設想如何融入到團隊裏去呢?我調整了思路,我的小項目以尋根之旅一一"我和我的校園"爲主題。

設計活動一:尋訪“長輩記憶中的校園"(記錄、老照片),

活動二:"同學眼中的校園"(繪畫、圖片),

活動三:"爲校園添顏色"(種植花壇、設計植物名牌、與花合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