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內財富市場回顧及2021年展望(三十一)

什麼叫做公募基金的巔峯階段?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還在肆虐的二、三月份,陳光明發行的睿遠基金當天認購資金達到 1200億——那天各家官媒和自媒的頭版頭條都在說這件事。但是,這樣的場景並不是第一次。

2007年10月中旬,上投摩根發行了一隻QDII基金,簡單說就是用人民幣投海外的基金。 而2007年的10月中旬則是A股牛市的最巔峯。當時這隻基金的募集金額是多少呢?超額認購資金規模高達1100億!2007年的1100億和2020年的1200億不可同語。 後面發生了什麼,許多人仍記憶猶新。結果就是2007年在公募基金達到了階段性巔峯之後,遭到次貸危機的巨大沖擊,之後花費了7到8年的時間,一直到2015年才恢復2007年的規模水平。

無論是公募基金的巔峯,還是外資行結構性存款產品的狂熱,這些都是淨值化產品的範疇。 宛如2020年新冠疫情般肆虐財富行業的非標產品在當時還未見身影。 每個逝去的巔峯,都會留下一些東西。 2007年的牛市催生出第一波公募基金的火爆,進而催生出第一波公奔私的熱潮。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知道過去,就會覺得今天所看的東西是必然的,未來也將如法炮製。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爲當站在更長週期去看待所有細節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們何其相似。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在2007年第一波公募奔私募的浪潮中,作別公募出奔向私募的大咖接近20位。博時基金的肖華、長盛基金的田榮華、嘉實基金的趙軍、工銀瑞信基金的江暉、華夏基金的石波、海富通基金的陳家琳、上投摩根基金呂俊、富國基金的徐大成、博時基金蔡明等明星基金經理成爲“公奔私”的先驅。 經過十多年的洗禮,這一波人結局各不相同。趙軍創立的淡水泉、江暉創立的星石投資如今已經躋身於國內最大的私募機構之列,成爲行業標杆。陳家琳創立的世誠投資相對低調,但憑其優秀的長期業績也一直受到投資人的青睞。呂俊創立的從容投資經歷了各種分分合合之後,走出特有宏觀對沖之路。

但是,如果你查看上述這些大白馬截止當前的業績,雖然從2015到2020年這些年裏年化收益達到 15%,但是回撤相當大,主要發生在2018年——這個熊冠全球的一年,導致大白馬的回撤高達30%以上。這個表現不能算糟糕,但是同2017、2018、2019這3年湧現出來的新興大白馬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當然還有些更慘的。比如博時的蔡明在創辦民森基金之後,一直到2015年之前都順風順水,但在經歷2015年端午節爆發的股災期間遭到40%以上的回撤。更要命的是,在回撤之前民森剛好極大地擴張了基金的規模。巨大的淨值波動導致大部分客戶遭遇了極其慘痛的損失,畢竟能夠承受 40%以上回撤的人極少。至此民森幾乎一蹶不振,已經很多年沒有聽人提起這個名字了,而類似民森這樣的故事並不少見。

如果把2005到2008年看作財富管理起步階段的話,那麼接下來的5年則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可以稱爲快速擴張階段,也可以看作是“變異”的開始。 爲了對沖美國次貸危機的衝擊,2009年中國出臺了4萬億的刺激政策。這個無比積極的貨幣政策,影響了後續將近10年中國金融行業的走向。也正是4萬億的開閘,讓財富管理和剛性兌付之間孟不離焦。

2009年高收益固收產品開始出現,行業內人士今天稱之爲“非標固收產品”或者“類固收產品”。在這年除了中央的4萬億,地方配套超過20萬億,加在一起約25萬億。自此,中國經濟被套上巨大的槓桿,中國財富管理行業也開啓了輕鬆賺錢的“美好時代”。當時有位東亞銀行的員工因爲業績過於“普通”未通過考覈獲得留用,轉而去了一家小型三方財富公司賣信託產品。在剛性兌付、保本保息、絕對安全這些產品優勢的疊加之下,開單變得極其容易,提成也高得驚人。

大部分從業者和投資人不知道的是:這些產品背後掛鉤的便是巨大的經濟槓桿,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法門。由於各地投資體量過大,所產生的社融需求無法通過銀行信貸得到解決,於是便催生出遊離銀行體系之外,但又緊密相連的銀子銀行。而信託也好、券商資管也好、抑或是基金子公司的資管或者期貨資管,都是執行影子銀行職能的載體而已。 至於產品究竟投向什麼?項目好不好?會不會有風險?這些已經全都不重要了。因爲投資到期必定是穩穩當當的本息雙收。一些早期的房地產信託或者資管類產品,年化收益可以做到15%。市場上既然已經出現安全和收益兼顧的產品,誰還會去買那些波動大、收益不確定的股票基金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保本保息的非標產品規模,還是以銷售爲導向的財富公司,都像雨後春筍一般蜂擁而出。 正是在這個歷史潮流之下,推動了諾亞財富資金募集規模的急劇上升,促成了鉅派從無到有並且 4 年上市,催生出許多規模龐大的財富集團(它們中許多目前已經不復存在)。萬人規模的公司不在少數,並且還在不斷擴充。 這既是槓桿和資本的狂歡,也是投資人和理財師的溫牀,所有在這個圈子裏的人都可以快速致富。而造福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無限循環的完美兌付。 可能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想法可笑至極。現實業已反覆給予各方深刻的教訓。但在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爲非標固收就是專業的象徵,是無比偉大的金融創新,是天長地久的存在。

非標自興起至2021已經過了11個年頭,雖然衰亡之勢已經顯露無疑,但目前仍舊在全國各地留有許多餘味。而非標對財富行業的影響更多在於投資認知方面的扭曲,經過10多年的反覆強化,大部分投資人腦中已經烙下絕對完全與高收益共存的思維定式,並且不再願意學習,甚至不願接受任何新事物和新變化。

固守不化之人終將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當一大批投資人和從業者沉浸在舒適區的時候,另一批開拓者已經踏上了屬於他們的征程。

這條路對專業要求甚高也更加曲折,然而堅持下來的勇者都在 10 年之後的私募江湖中擁有了一席之地。 這條路通向哪裏?這批開拓者又是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