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中的博弈:博弈无对错,但结果要适应环境需求,有合适区分

同学转发来“轻松筹”链接,是同学弟弟高血糖导致并发症救助信息,我转发后有朋友捐助并说起这个疾病。我有所感慨道,高血糖本身不要紧,治疗也容易,但是不注意规律服药,一旦引发并发症就非常麻烦,因为不可逆。

我这样说当然不是针对特例,只是联系心理学知识有所发挥,即觉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觉得身体没啥大问题,不在意,不以为然,放松警惕,不规律服药,自律差,就是觉察不够。

这种缺少觉察意识的情况非常多,生活里比比皆是。比如,想早睡早起但做不到,就是觉察不够。

觉察是什么?“觉察就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也就是常说的“知道自己知道”,唯有保持觉察意识,才有可能知行合一。

这里的觉察,也可以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自我”来代替,也可以认为是扩大自我意识、自我强大、自我成长。

这时候自我意识的觉察,就发生在大脑中,是大脑中“各方势力的博弈”,是不间断战斗,是“意识流”。各方势力就是特指“本我、超我、自我”的心理博弈。


举例。昨晚回家后,发现蓝牙耳机盒子不在衣兜里,认为丢在路上或公交车里。

此时头脑博弈为,本我感到倒霉、懊悔、不高兴,超我认为不应该、丢三落四,自我则是强迫接受现实、承认损失,用家爱人话说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再过一会,稍微分析后认为可能落在单位,本我是轻松,超我是以后多注意点,自我是接受两种可能。人的心理就是如此,一旦接受最差,也就可以接受最好。

今天到了单位,证实耳机盒子就在办公室,本我是高兴,超我是鼓励,自我是微笑自信。

这里自我作用非常关键,协调了本我欲望和超我要求、环境背景。


上述例子比较简单,再看涉及情绪管理的头脑“三我”博弈。

早上看到昨天发在某载体的文章,由于涉及社会新闻故事,有不少留言,其中一条是这样的,“不愧是心理之友,关了。但关于闭嘴,如果是唯一至亲之间内部很好说,父母肯定闭嘴,但如果至亲旁边还有阴风鬼火,生而为人的高尚是无法实施的。不是一家人再努力也进不了一家门。”

看到这个留言,第一反应认为是否定与指责。本我是火冒三丈、生气,超我是人人有不同看法才正常、自己这个想法真小气好笑,自我是不着急、该说说、该咋咋、接受人家批评。

过了会回复完一些留言,又给这个留言回复解释,“闭嘴说法是针对一般家庭亲子关系而言,当孩子长大时父母要学会尊重与放手,所谓闭上嘴、放开手。”接着收到回复“认可”,这时候才恍然大悟误解人家,不是讽刺取消关注,恰恰是认可才予以关注。

这时候,头脑又有了新博弈,不用说大家也想象得到。

这里本我类似情绪直接反应,超我类似社会规范与良心原则,自我则是适应外部环境并协调内部想法的调解员。

这个过程类似詹姆士说的意识流,同时也验证了“慢稳止”“STOP”“暂停法”等情绪管理技术。

具体用“STOP”技术做个解释。

第一步暂停反应非常关键,感觉不舒服要反击时候,停止言行、思维、感受等当下刺激引发的情绪反应,停止惯性反应是最关键的;

第二步就是变成放松反应,包括转移注意力,离开刺激源,立即进行深呼吸和肌肉放松练习,用身体生理反应替代;

第三步进入觉察意识状态,给情绪命名、理解需要、合适反应,这已经属于理性思考,质的飞跃;

最后是理性表达,继续交流或者沟通,言语表情行动都可以。

有句话说,“温柔半两,从容一生”。这里的温柔就是心理应对技术的“慢稳止”,情绪本能反应停一下,情绪放松稳定一点,慢慢品味觉察惯性本能反应。由此,逆本能与逆人性的刻意训练,才会从容一生,从容才是幸福的基础。

这些情绪反应发生在头脑中,表达出来只有一种结果或现象,实际上心理活动中刀光剑影,充满对立冲突,好似人格结构的三个我在激烈斗争,也可以称之为头脑博弈。

博弈无对错无好坏,但匹配环境需求的最终博弈表现,才是最关键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